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生缘

半生缘

《半生缘》维普通达检测系统电影与小说之比较姓名:刘虹莲学号:201001010224 指导老师:陆涛摘要: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应市场需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开始改编一些有名小说家的作品,小说改编成电影是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它既要尊重原著的创造,还要有导演对作品现代意识的再认识,但不论怎样的改编都要符合原著原有的精神。

《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一部,之所以成为之最,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题,但却删除了很多“张爱玲特色”,变成了一部爱情悲剧。

虽然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半生缘》相对比较成功,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本文就是从许鞍华导演改编的张爱玲小说《半生缘》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

主要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刻画、意象的功用、女性意识的淡化、主题的单一化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电影、《半生缘》、改编、比较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career, should the market demand, in the nine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film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started adapted works of some of the famous novelist, a novel into a movi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kind of art form creation, it is to respect the original creation, and director of works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reinterprets, bu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adapted to conform to the original. "Half life fate" is the greatest number of zhang ailing novel and version, and became the most, because it is too not "zhang", while highlighting the theme, but deleted many "zhang ailing characteristic", has become a love tragedy. Although Hong Kong director Ms. Hui adaptation of "half life fate" is relatively successful, but also has a lot of insufficient place. This article is adapted from Ms. Hui director zhang ailing novel "half life fate", both in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five aspects, respectively is the order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changing,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the function of the image,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theme of simplificationKeywords: zhang ailing novels, films, "half life fate", adaptation, comparison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 (4)二、人物形象的刻画 (4)(一)曼桢 (9)(二)曼璐 (8)(三)世钧 (8)(四)祝鸿才 (8)三、意象的功用 (5)四、女性意识的淡化 (5)五、主题的单一化 (8)结论语 (10)参考文献 (11)电影《半生缘》①的改编,是许鞍华导演第二次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改编,电影的改编虽然要尊重原著,但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再解读、再创造,电影《半生缘》已经不是张爱玲的了,而是导演许鞍华的。

在电影中导演只有知道自己要讲什么,他才会讲的好,要使一部电影真正好看,导演就要敢于对原著做些改动,适当的修改下,这样才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电影也才会有更大的卖点。

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电影改编后的得与失。

一、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选择哪种叙述视角进行叙述是小说家在创造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了,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内容的反应。

小说和电影都是叙述性的作品,都要展现故事情节、环境、背景等。

小说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剧本,现在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同一个故事,电影和小说却能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叙述。

《半生缘》②这部作品,小说中张爱玲采用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在小说中叙述人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无不都在叙述者口中,小说不是以时间为开端进行叙述的,而是采用了追溯过去的叙述方式。

小说开始时是用世钧的口吻说出了十四年间的沧桑变化,回忆起十四年前他和曼桢、叔惠在一起时的场景。

用倒述的形式让读者体会到时间的变化,营造一种沧桑、苍凉之感。

在小说的开头世钧回忆道“他与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着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的真快,尤其是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顾间的事……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这里应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也是全知视角,在这一过程中叙述者将读者带进了男主人公的世界里,让读者去了解他的故事和他的心路历程,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这里也采用的是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但是在这里,作家开始慢慢地从作品中退了出来,相对于全知的一一讲述,而选择了有节制的叙述,通过有目的的“显示”将作品中的故事、人物都呈现出来,但在作品中你已听不到作者的声音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在作品中完全隐身,毫无引导作用了。

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做出是非道德的评价,①②但他所描绘出来的故事本身就会在无意识中引导读者的是非、价值判断。

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相识——相知——相恋——误会——消除——圆满的模式。

采用了自己的特色模式——反高潮。

十四年后,当世钧和曼桢再重逢时,出乎人意外的用了句“回不去了”结束他们之间此生的情缘,而叔惠和翠芝的见面也是净剩无奈与伤悲,他们都重逢了,他们的内心也都还深爱着对方,而现实的种种却让他们无法再续前缘。

重逢却不能圆满,这是多么的无奈,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啊!在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中,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顺序进行了调整。

影片中采用的是男女主角视角交叉的叙事视角,先写曼桢对世钧的印象,从而引出世钧的出场:“他来城里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共见过他四次,每一次他都像看不见我,可能是他太专心做事吧,根本就没留意旁边的事情。

”从这里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已经开始注意男主人公了,心中的某些情愫已经出来了,但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内心的不确定,因为他不知道男主人公对她是怎样的态度,这里是旁白起叙述功能让观众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视角转换,当男主角坐上电车路过多年前的那个街道时,记忆开始浮现:“年轻的时候,我做过许多无聊的事,也见过许多过后就忘记的面孔。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在我面前出现。

”然后就是一个镜头进入一个小餐馆,紧接着曼桢就出现了,这里可以看出男主角是很关注女主角的,也就说明了先前女主角的那种不确定是自己多虑了。

电影从男女主角两个视角进行叙述,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也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实这样的交叉视角也相当于一个全知视角。

像影片中有这样一处旁白,世钧:“我发现当你没爱过一个人的时期,其实你已经爱上了她……我想去看她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曼桢:“我一直担心叔惠会来我家拿钥匙,我想每个人总会有些事情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很显然,世钧已经爱上了曼桢,而曼桢担心自己的家庭背景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

这里的交叉视角让观众更能理解主人公们的内心感受。

同时电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方式。

通过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出来了,让观众感同身受,引领他们观看时的情绪,为剧中人哭、为剧中人笑。

小说中选择的是倒述的叙述方式,以世钧的回忆展述一段往事,客观的叙述与人物主观的感受结合起来。

而电影采用的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大体上从曼桢与世钧相识、相知、相恋、分离、重逢这些方面写的,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的,这样的方式更符合电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和观众的心理。

但许鞍华导演在整体运用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时,内部也有应用倒述的手法,如影片开头世钧的回忆就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插入曼璐与豫瑾的故事,为后面曼璐的变化做了铺垫。

这样顺序与倒述相交,让观众在观看两人感情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时时被拉回现实,使他们在观看时能更冷静、更客观的对待这份感情,也让他们能更容易地接受故事的结局,同时也更能彰显张爱玲原著中的苍凉之味。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半生缘》中曼桢、曼璐、世钧及祝鸿才这几位关人键物,影片中的定位与小说中的定位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下。

(一)曼桢影片中的曼桢要比小说中的活泼开朗的多,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是个心里有阴影的人,影片中的曼桢一开始就很注意世钧,在照相的时候还为世钧擦脸,还主动的要与世钧和叔惠合影,以及去叔惠家为世钧收拾行李,这些都不难看出曼桢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有对祝鸿才“笑”上,影片也不像小说那样,说“曼桢差点笑出声来”,更没有反身跑上楼的动作,而是就直接地笑了起来,还有在丢手套上,小说中的曼桢就直接的说:“哎呀,我的手套丢了一只。

”而影片中她打电话去问叔惠,并开玩笑的说是叔惠把她的手套藏了起来,这里的曼桢多了份小女生的调皮可爱的味道。

另外,影片中的曼桢对豫瑾的关心甚至有些过分,热情到让人误会的地步,从看到豫瑾时就叫他瑾哥哥,又因为怕豫瑾无聊把自己的书送给豫瑾,还亲自去给豫瑾换灯泡。

跟豫瑾一起去书店,一起去买手套,我想如果不是豫瑾说了告白的话,那副手套应该就是送给豫瑾的,但因豫瑾说了那些话,再送手套给他似乎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接受,为了避免豫瑾误会,她才说是给世钧买的,并以此委婉地拒绝了豫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