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悲哀
——读《半生缘》有感
俗世里的寻常爱情常不似童话里王子与公主般的完美,它的美在于那一声叹息,在于那时间的积淀后升华出的美丽的回忆。
曼桢与世钧十八年后重逢,却再不能回去,留下的只是一行清泪与满身伤痛。
然后各自走入人海,不再回头。
往事如烟,旧情似梦,随风而逝。
所有的美好,哀愁与伤痛都湮没在了残忍的时光中。
现实的残忍只留给我们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爱情的开始都是美丽的,纵使心低到了尘埃里,也能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们在小饭馆里的邂逅、世钧恍然地去郊外寻回曼桢遗失的手套到后来世钧给曼桢套上那枚戒指。
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提过爱字,没有别出心裁的邂逅,没有华丽的礼物,也没有信誓旦旦的誓言,他们的爱情一如张爱玲的文字那样平淡朴实洗尽铅华,处处都涌动着深厚温馨的情感,耐人回味。
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的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的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法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更深一点可以说是源自于社会的动荡,家境的窘困。
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她不得不去做了舞女。
正是这个身份让世钧的母亲不愿意接纳曼桢,更是由此葬送了曼桢美好的爱情。
她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更可悲的是她的愚蠢。
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
更何况,她的老公祝鸿财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
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丈夫。
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已年老色衰,又怎能得到贪得无厌的祝鸿财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最终也落得个病死的下场。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而且将自己的不幸延伸至他人身上。
试想,若不是她的狠毒曼桢怎会受到那样残忍的凌辱?怎会背负那样巨大的仇恨?怎会一再地想要自杀来放弃自己的生命?若不是她的欺骗世钧怎会背弃曼桢而去?怎会娶了他不爱也不爱他的翠芝造就了两人悲剧的婚姻?怎会使得叔惠和翠芝这对有情人劳燕分飞?她也曾经离美丽的幸福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命运的双手无情地摧毁了全部的美好,屈从于无奈的现实,在俗世里沉沦。
沈世钧,不得不说他懦弱的性格,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
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
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贞见上一面。
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什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
他与曼贞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
如果沈世钧稍脑子想一想,
没有多少抱负,被曼露蒙骗,屈从于家人的安排,最后成了最普通的一介市民,娶个老婆-----虽然这个老婆他自己未必喜欢,生几个孩子而已。
小说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
有这样一段文字是狠狠地扯地人心生疼生疼:”春天,虹桥路祝家的那一棵紫荆也开花了,……曼桢,那时已经被关了好几个月了吧?而世均,一无所知啊,他们分别的时候,还正在怄着气,稚气的他甚至还以为曼桢是因为生他的气而故意消失的。
曼桢病好了,却怀孕了,她已经不再喊也不再哭叫了,不再作无谓的挣扎。
她现在总是这样呆呆的,有点麻木。
我估计,大家都把她当成真正的病人了吧。
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了,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一种异样的亲切的意味。
她现在倒是从来不哭了,除了有时候,她想起将来有一天跟世均见面,她要怎样怎样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他听,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好像已经面对面在那儿对他诉说着,她立刻两行眼泪挂下来了。
”难以想象那么单纯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对。
在小说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这样认真的爱情,分开也就分开了,还是照常要生活,娶妻生子,受了多少苦也要硬撑下去,嫁给自己曾经分外厌恶的人也成了情理中事。
那么多凄凉事,凭谁的心胸也是不得承载的。
人生,一旦上了一条路就得不停地往下走。
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有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和生活的本质。
翠芝是两个世界的人,而叔惠也是一个“骄傲的人”,所以,叔惠惟有沉默。
除此,他别无选择。
如果说世钧和曼桢是因为种种巧合错过了,错过了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八年,但叔惠和翠芝之间却没有什么阴差阳错,只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两个人。
张爱玲将他们的感情做为书的暗线来描写,书的结尾镜头也定格在他们俩身上:“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
最终,没有一个人有圆满的结局。
那些丑陋的人曼璐、鸿才、沈太太、阿宝一瞬间丢尽了良心,每个人的丑陋与可悲都蹦出来,蹦到字面之上,扎人泪眼。
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是这样,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这个距离只是很短,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
在现实面前,人终究是过于苍白无能为力的。
在张爱玲的笔尖流露出来的那些苍凉的文字,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哀,卷走了所有的美好的希望,留下悲伤在心底蔓延,久久挥散不去。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现在,恍然一回头,感觉自己好像也走过了一遭似的,从心底渗出一丝悲哀,年轻的时候总是会把爱情,把人生规划的太过完美,以为遇见了就不会分开了,以为相爱了就会在一起了,以为缘份来了就已是注定的了。
可我们总是单纯的忘记了现实,忘记了那些我们不曾看到和体会过人生的突变,没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缘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来回忆,后半份用来感叹。
沫,再美,终是要破的。
执着与坚守也不过是一瞬愚蠢的笑谈。
爱,如此卑微,如此无助,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也被这世间的纷乱隐去了,它不过是年少时一个美丽的梦幻,被时间遗忘在了红尘之中。
只剩下曼桢一句:“世钧,我们退不回去了。
” 最终,他们都成了习惯了寂寞的陌路人。
伤感是必然,却无从怨恨。
爱情,在那个年代本来就是奢侈品。
即便是如今,
爱情里的那些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也不是所有人都肯轻易尝试的。
人人都学会了伪装,
用冷漠或是虚情假意来迎合奉承,那笑容背后的真意,看不真切的。
人心之间的防备与隔膜、冷漠与疏离,让真情依旧难寻。
这书中未道明的悲哀,依旧是现世生存的潜规则。
这怕是更加难过的悲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