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建议(阅读)一、教材编写特点1.课文选择,四个标准。
部编本教材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
本册教材共安排阅读课文14篇。
其中儿童诗和儿歌7篇,古诗1篇。
诗歌句式短,韵律感强,便于学生朗读,对于刚学习完拼音的儿童来说,容易读熟读顺。
诗歌的情感强烈鲜明,也容易感受,容易理解。
此外还安排短文6篇,除《小蜗牛》外,篇幅都很短小,文章都富有儿童情趣。
纵观整册教材的选文,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经典的课文回来了,课文中传统文化篇目也增加了。
课文、识字、语文园地中,一共安排了6首古诗,体现了对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2.课堂教学,两个延伸。
教材的体例安排,也引导语文课堂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
本册最后一篇课文《小蜗牛》,是连环画课文,仅对难字注音,鼓励学生借助图画,自己猜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应教给学生猜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始自主课外阅读。
此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快乐阅读吧”“和大人一起读”板块,这是教材编写的一大创意,力图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堂教学。
不少课文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秋天》描写秋天的景物,安排在秋天教学,贴合实际。
《影子》《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表现的都是孩子的生活,贴合孩子的实际生活,富含生活气息。
3.教学样态,三个形式。
部编版教材比以往教材更重视课型的区分,三年级以后会分为两种课型:精读课和略读课。
初中教材干脆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
加上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中高年级还出现了按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
一年级上册的教学虽然没有体现精读和略读,但是,14篇课文的教学和《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古诗名句的教学,以及“大人一起读”中文章的教学肯定是不一样的。
课文教学自然是精读的,其他则可以安排略读。
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中诗歌有8篇,短文6篇,虽然低年级淡化文体教学,但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注意的,毕竟不同的文体,教学价值是不一样的。
4.阅读教材,双线编排:人文主题,语文元素。
清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目标。
在习题、语文园地中都有呈现。
二、教学目标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一”音变,读准轻声,读好长句子的停顿,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3. 认识字词句、自然段和篇;学习提取文中明显的信息,能作简单的推断、辨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识字、阅读;借助文中的句式,模仿表达。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句号和逗号。
知道逗号、句号在朗读时的停顿不同。
7.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课内优秀诗文17篇(段)。
能和大人一起阅读课外书,并自主选择课外阅读。
三、教学建议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整册教材识字量比较大,共识字300个,14篇课文共识字151个,占50%,可见随文识字还是最重要的识字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图画理解文意或语意,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猜读,特别是借助图画猜读,借助字形结构猜读,借助已有经验猜读,借助上下文猜读。
教师不宜急于范读。
重视方法的交流,激发阅读成就感。
4个多音字都在课文中,可见随文根据语境区分读音是多音字教学的重要方式。
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共56个,占全部要求会写字100个的56%,占阅读识字151个的37%。
可见在一年级,写字教学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阅读课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写字时间,教师要认真指导书写,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式,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
2.加强朗读指导。
14篇课文,13篇要求朗读。
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手段。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响亮地读好课文。
一上,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响亮地读好课文。
读正确:读准字音、“轻声”字儿轻而短,“一”字变调真有趣。
读流利:简短词语连着读,读好句子间的停顿,读出叠词的可爱样。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下,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有感情: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流利:读好长句子。
不破句,不顿读,不唱读,连贯地读,读速合适;正确:读音准确,吐字清晰,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顺序。
从第8课起,提示学生读好句子的停顿。
因为第8课前,基本都是童诗童谣,句子比较短,学生读起来比较顺口,而第8课后短文增加,句子变长。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成为当务之急。
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循序渐进,由字到词,由词到短语短句,再到长句。
读的形式多样,有朗诵、分角色朗读、对照图画读。
读的形式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朗读重在读通读顺,便于记忆;分角色读有利于理解人物个性,体悟人物情感。
对照图画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猜读课文,读懂课文。
3.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4篇课文中有6篇需要背诵积累,加上识字部分要求背诵的5篇,还有“语文园地”中要求积累的古诗、成语名句6篇,共要背诵17篇。
背诵内容主要是诗歌,句式短,韵律强,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青蛙写诗》课后,以生字组词,供学生积累,而且都不是课文里的词语。
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积累常见常用词语。
《语文园地八》也有组词呈现,《语文园地三》还用“车”进行了扩词,但同样是学生能接触到的身边的事物,教师可以运用扩词的方式帮助学生识字,增加词汇量,但是必须是常见、常用的,浅显的词语,不能偏多、偏难,给学生造成理解和背诵记忆的困难。
《识字7》课后,提供积累的是常见的量词。
4.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引导。
认识段和篇。
《乌鸦喝水》要求数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一篇文章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个段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之前,《汉语拼音7 ZCS》明确了字词句的概念。
这样一年级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组成,都有了认识。
学习提取信息。
一年级的阅读,课后习题更多指向的是提取。
《青蛙写诗》提取一项,《雪地里的小画家》提取两项,这两项提取的是词语;《乌鸦喝水》提取的是句子。
学会信息提取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
培养初步的辨析能力。
《项链》课文后要求说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文中有两个项链,一个是用海螺贝壳穿成的项链,那是小姑娘的项链。
另一个是脚印穿成的项链,那是大海的项链。
显然这里是要求学生辨析的。
学习猜读。
最后一课《小蜗牛》是连环画课文,没有全文标注拼音,意图引导学生在脱离拼音后,凭借图画,猜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没有拼音的课外书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浅近的绘本,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提升。
5加强训练,促进表达。
《小小的船》《项链》中的练习,在短语前添加定语,使事物形象生动化。
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遣词造句。
虽然没有涉及到句,但是短语的练习很明显为造句打下了基础。
《四季》《比尾巴》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句式,仿说,练习表达。
《影子》利用说句子来区分前后左右,既是对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也有训练表达的成分。
尤其要注意的是,文章给出的两个例句形式不一样,告诉学生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现。
6.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刚入学的小学生,习惯了幼儿园富于情趣的游戏活动形式,适应小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恰当的情境设置,还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通过游戏、竞赛、说唱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秋天》《四季》《小蜗牛》具有明显的时间特色,《江南》《项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影子》《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反映的学生生活,而《小小的船》《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带有明显的童话色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或者用画面,视频创设氛围,或者用游戏、表演等让学生感同身受,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再现课文。
7.提倡板块式教学设计。
所谓“板块式教学设计”,就是将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划分成若干个板块,每一个板块聚焦一项目标展开教学。
板块式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每一个板块教学都瞄准一个目标设计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非常清楚。
《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划分为五个板块:板块一,认读字词、读通课文;板块二,读出节奏、感受形象;板块三,多种方式、背诵课文;板块四,积累叠字、拓展运用;板块五,认识笔画、学写汉字。
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集中落实一项目标,可以极大提高教师的目标意识,避免什么都想抓,什么都要教,结果什么都没教好的尴尬。
板块式教学设计还有一个好处是能使复杂的语文教学设计变得相对简单。
只要准确把握好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一项一项设计,一般来说一项目标设计一个或两个板块。
《比尾巴》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 认识“提手旁”“八字头”两个偏旁,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学习朗读问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 学习儿歌的问答方式迁移说话。
按照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五个板块:板块一,认读字词、认识事物;板块二,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板块三,活动体验、快乐背诵;板块四,图文阅读、话题交流;板块五,认识竖提、学写汉字。
三个目标落实在五个板块中,训练扎实,条理清晰。
8.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低年级课文形象浅显,但阅读教学一样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置,对话导引,评价点拨,讨论总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品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并且关注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摒弃那种低层次的问答,少问或者不问”对不对”“是不是”,要尝试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
低年级课文,从段落结构到语言形式很多是差不多的,比如《江南》《四季》《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蜗牛》等,同样的结构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相同,也要区分不同,在比较中发现,促进思维的深入。
同样的结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仿说拓展,促进思维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