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3)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大量增加, 即主要是将一部分来自对高收入阶层和公司的课税转移到低收 入阶层。1929年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额为2.5亿美元,十年 后1939年剔除通胀因素后增加到17.5亿美元,为1929年的7倍, 占GNP的比率由1929年的0.25%上升到1939年的2%,其中绝 大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和失业补偿性开支。 (4)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公共开支的增加和税收负担的相对稳定,使各级政府财政 的赤字逐年增加,公债发行量越来越多,当时50%的政府支出 是靠公债融资来支撑的。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经济很 快就从经济大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 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国有企业资本1939 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 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居世界首位。

m
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r c i y
货币政策种类
扩大货币供给
减少货币供给
对利率的影响
下降 上升
对消费的影响
增加 减少
对投资的影响 对GDP的影响
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
——指政府财政收支变化时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 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由乘数的作用和挤出效应(Crowding out)两部分构成。
k h
挤出效应大,财
2、财政政策效果与LM曲线斜率 分析:
△g
r 少
△y
i 少
L1
m未变
L2
LM曲线平坦斜率
h大
y 少 (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大)
三、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的极端情况(LM水平,IS垂直) (一)概念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 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为水平线的 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 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 r IS IS’ LM LM’
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
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好生产。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Central bank)通过银行体 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问题
为什么罗斯福新政能够取得比较好的 效果,而奥巴马却效果甚小呢?
为什么罗斯福新政能够取得这么大 的效果? 为什么美联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能解决美国的问题。
回顾
a e 1 b r y d d
r%
ky m r h h
r%
r1
r2
IS曲线
y
凯恩斯区域
y
LM曲线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 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运用
紧财政和松货币 松财政和紧货币
罗斯福新政
从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开始,美国开始了现代历 史上最为严重而持久的经济萧条。美国的实际GDP(以1929年 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7910亿美元跌至1933年的5770亿美元, 同期失业率从3.3%上升到24.9%。在美国经济处于风雨飘渺的 背景下,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临危受命成为美国第32届总 统,上台后便开始实行了新政,其主要内容有整顿财政金融 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的政策和推行“以 工代赈”等。其中在财政方面的政策主要有: (1)降低税率 尽管1934年和1936年罗斯福两次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征 税,公司利润税占账面利润的比率也由1929年的13.7%增加 到1939年的20%,但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却由 1929年的1.4%下降到1939年的1.2%。 (2)增加政府支出 通过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支 出,实际上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 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财政政策乘数要<政 府支出乘数。
y1
y2
y3
y
财政政策效果
2.政府部门加入后
以定量税为例, 比例税也可以得到 相似的结果 IS曲线公式变为
a e dr g btr bT y 1 b a e g btr bT dr 1 b 1 b 1 b
政府支出乘数=1/(1-b)。
影响: (暂时不考虑挤出效应) 公共投资 公共消费 生产性补贴 消费性补贴 社会福利支出
直接增加需求
i c
y
财政政策影响分析
政策种类 增加政府开支 (包括转移支付) 减少所得税 投资津贴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对GDP的影响 上升 上升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如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暂时不考虑挤出效应):
降低税率 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 收入 c y
(2)改变税收结构
如采用累进所得税可以使高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增加,低收入者 的税收负担减轻,进而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2、变动政府支出
——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1)政府购买支出 ——指政府利用国家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 按最终用途分可分为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 (2)政府转移支付 ——指政府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福利保 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一、财政政策及其影响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一)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 国民收入的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影响 1、变动税收 ——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1)改变税率(Exchange rate)
LM
IS6 IS5
r5 r4
r3 r2 r1
IS3 IS4
IS2 IS1
y1 y2
y3 y4 y5
y
LM曲线三个区域的IS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总结
1、财政政策效果与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1 (1 t)
d
分析:
△g △y
d大
L1 i
m未变
L2
r
IS曲线平坦
(斜率绝对值小)

y 多 政政策效果小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
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两者实质: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
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 产业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 人口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 1)经济手段(间接调控) 2)法律手段(强制调控) 3)行政手段(直接调控)
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扩张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
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 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
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
奥巴马政府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当地时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 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即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 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 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用意明显,旨在解决实业所 面临的投资不足问题。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希望货币 供给能够转变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希望投资 拉动就业。 李稻葵表示,美联储政策不能解决美国的问题,却 导致热钱从美国挤出,涌入其他新兴经济体,使其他新 兴经济体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2007-2012:从目前来看,失业率8%,GDP增长率
社会福利支付 按用途不同可分为 财政补贴 生产性补贴 消费性补贴
如投资津贴,即政府通过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 ——通过给私人投资以津贴,可以增加企业利润,直接刺激私人投资, 增加生产和就业。
加速折旧与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 所得,加速折旧即政府允许企业按高于企业固定资产实际折 旧的数额从公司所得中扣除折旧费,以减少企业的纳税额。 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 (1)2008年以前所得税税率: ①两档照顾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小于3万,税率为18%。 应纳税所得额大于3万小于10万的,税率为27%。 ②应纳税所得额大于10万的,税率为33% (2) 2008年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税率25%,符合条 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资料:日本泡沫经济的背景和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日本施加压 力,迫使日元升值。在 1985年 9月工业五国达成了广场协议。 在此会议之前,汇率从242日元兑换1美元直线上升,在1994 年6月达到100日元,1995年 5月达到80日元。结果,日本资 产价值如果以美元计算在10年之内增加了3倍。由于遭遇到严 重的双重赤字(政府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 美国希望能够通 过迫使日元升值而减少从亚洲,特别是从日本的进口。 同时,从80年代后半期到1990年末,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 场暴涨。人们称之为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狂飙。 在这个时期 内其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当稳定, 唯独资产价格迅速上升。 日经指数从1986年 1月的13000点急剧上扬,到 1989年底达 到了39000点。同时土地价格也上涨了3倍。在1985~1990年 期间东京的土地价格就从176兆日元上升为517兆日元。同期, 东京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值从160兆日元上升为478兆日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