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模拟试题卷命题人杨崇佑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2.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5.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6.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7.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8.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
这表明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A.世界经济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B.欧美国家企图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C.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D.贸易自由化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题~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7题~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请考生在第27、28、29、30四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
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
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
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
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
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
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
……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9分)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庚子国变后,由于朝廷威信扫地,到新政时,讲“民主”、骂“专制”,即便在“体制内”也不再敏感。
当时绝大多数立宪派主张英国式宪政,虽非共和,已认民主。
他们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
材料二中国在日政治侨民众多,维新派在戊戌失败后,革命派在辛亥胜利前,都以日本作为主要流亡地。
至于一直在国内发挥影响的立宪派干将如杨度、汪荣宝等,也是留日回来的。
尤其在1912—1918年间,出国留学者几乎都往日本。
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个人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大举进入中国之时。
如果说十九世纪的“西学东渐”主要靠华人赴西和西人来华、1920年以后中国的激进思潮相当程度上来自留苏留法学生,那么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和民主思潮,包括以这种思潮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更主要是留日学生带来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秦晖《两次启蒙与“日本式自由主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至1920年以前“东渡扶桑”留学大潮的影响。
(6分)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6分)(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
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9分)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严复生平经历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
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9分)参考答案14.A 15.B 16.C 17.C 18.B 19.D 20.C 21.A 22.B 23.D 24.C25.A26.(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推行;西方文明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5分)影响:推动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传统的官商关系有所改变;提升了民族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不能充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