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前言
●心理发展的动荡期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3-5岁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13-15岁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21-23岁
第四个逆反期发生在成人的更年期
●幼儿期间的基本特点
幼儿自出生后脑容量就已确定,可以改变的只是仓库的结构、内容
在该期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先固本、不是先装内容”,学龄后才开始装内容
孩子在0-3岁期间接受的内容,从3岁开始搭架子,大脑开始整合,部分内容被放在货架上,达成基本结构,部分内容则被弃之一角。

孩子在搭架子、仓库整理期间,部分内容将被忽略。

(一)步入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3-4岁)
产生鲜明的自我意识(有主意、不听话、爱占有、试图摆脱依赖、要求独立)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建立自主意识。

家长对策:
让出部分主动权给孩子;
例如:先给爷爷奶奶发筷子;让孩子决定所吃饭菜的顺序
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提高自理能力(穿衣穿袜、搬椅子);
例如:扶助孩子穿衣服,一边帮忙,一边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总体原则是要一边抚育,一边教育。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执拗、任性、急躁)
例如:不要急于纠正孩子洒在桌上的饭菜,5岁之前是正常的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不经意的过程中确认孩子不吃某种食品,大人的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不吃某种菜。

这完全不同于13-15岁的逆反期孩子宣布不吃某种菜,此时的孩子可能经常给自己弄个个性,例如不吃某种菜。

逛商场时,不要让孩子有选择商品的权利,买什么商品家长做主,商场只是孩子的博物馆。

自主意识要良性发展,不能给孩子大事情的选择权,只给小事情的选择权。

小事孩子做主,大事不能做主。

例如到幼儿园只带小玩具,这是他的精神伴侣,可以降低分离焦虑。

不能严厉批评孩子说的错话
(二)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2.1观察力笼统放散不稳定
不是神经病,是健康的表现,是正常的。

注意力随兴趣转移
不必过度培养注意力
孩子该阶段是放散性注意、思维。

例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去买菜,孩子路上看蚂蚁,买菜不重要,看蚂蚁最重要(介绍与蚂蚁相关的知识,家长此时应是蚂蚁知识的天使)
原则:根据孩子随时兴趣而及时给孩子送相应知识大餐
2.2记忆力形象具体
孩子不会记住社会规则。

例如吃饭不能看电视
思维能力以形象为主
孩子数数能力强,并不能证明他的数学能力强
该期间孩子不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具体关系
2.3想象力飞速发展
这个年龄,孩子想象的东西与现实分不开,将想象的事情认为是现实,因此孩子撒谎是正常的,此时不能进行野蛮批评,一声断吓,可能断送孩子的想象力。

人的想象有时是对自己心灵的抚慰,有时会持续一生。

千万不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孩子要鼓励孩子唱歌。

孩子此时的撒谎,可能正在编造故事,进行艺术创作
2.4情绪情感日趋丰富
儿童的思维与成人不同,但其情感则与成人一样。

例如天气也能影响孩子的情感,这种莫名的忧伤可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对音乐、艺术、大自然没有任何感受,是很痛苦的,可能是小时候被抹杀的。

对艺术的感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可能被磨灭、被扼杀。

要呵护孩子的情感,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情感可能像个忧伤的青春少女
男孩子会以父亲为榜样,照顾自己的妈妈
2.5观察力的特点
笼统(整体和局部不能兼顾)
只有通过引导的方式,孩子的观察才能走向细微,孩子不会自己走向细微观察
不稳定
孩子四岁,注意力能够坚持十几分钟,就非常不错了。

到七岁,专注力尚达不到40分钟。

孩子可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孩子此时如果太专注,可能出问题了
不深入
缺少观察方法
2.6注意力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
注意以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转移
注意范围小
注意分配能力差
注意的情绪色彩重
2.7好的幼儿园的特点
孩子快乐参与
孩子活动时手脑并动
多元开发
符合孩子的阶梯性发展
知识教育根本不重要,兴趣培养很重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喜欢”
2.8记忆的特点
擅长对形象事物的记忆,而不善于对抽象事物的记忆
无意识的记忆能力很强
习惯机械背诵,不善于理解性记忆
受情绪和情境影响大,无意性强
2.9思维的特点
直觉行动思维在起质的变化
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
思维不能转换,不能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物主关系。

例如:孩子抢别人的东西,家长不能野蛮为孩子定性,可以置换玩具、充足的玩具、转移孩子兴趣的方式解决冲突。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抢别人的东西、别的孩子抢自己的东西时呆若木鸡,则自己的孩子不正常。

到5岁才开始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5岁前没有换位思考能力。

例如孩子可能说“自己有个哥哥,哥哥则没有弟弟”
换位思考能力要培养
抽象逻辑思维在萌芽
抽象逻辑思维在萌芽
2.10
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和回忆区别小
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少
想象过程是在无意中进行的
延迟模仿产生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1)多旅游。

对孩子来讲,换一个环境(例如到别人做客)即是旅游
2)要较早接触图画、绘本类的图书(可附有文字)
3)要将现实生活进行提炼。

例如:要将看到的东西描述清楚,这是提炼的过程,
经过感觉、概念的相互刺激,认知才能深刻,感觉才能细微、细化。

情绪与情感特征
外露性\易变性\冲动性\肤浅性
(三)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3.1观察模仿学习
家里的生活方式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习如何爱别人
家长行为要严谨
孩子一旦模仿父母的观念、习惯形成,则很难改。

如果孩子说脏话,不要让孩子太有张力,不必批评他,不理他。

相反,要将其他有张力的话教给孩子进行替换(例如用“你好!”等问候别人的话与任何人沟通),则能够产生同样张力的反应。

3.2操作学习
n 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孩子积极参与,孩子才能掌握、学习。

例如:教孩子干家务活,才有生活情调。

语言理解的学习(鼓励)
n 双语学习。

三岁即可双语。

n 3-6岁学习是黄金时期,奠定孩子的学习基础。

n 孩子不怕重复讲故事
3.3综合性学习方式:语言、模仿、操作的结合
n 沉默寡言的母亲,变成“絮叨、动作”的母亲,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才能强。

有了孩子,人生是何其美好
3.4交往中的学习
n 一定要邀请孩子到家里玩,不怕被地板被踩脏,花瓶被打破,这不重要,不能孩子成为荒原中的狼,孤独成长。

n 找到孩子的成长同伴,不能让孩子孤独长大。

n 目前的孩子:只会竞争,不会合作。

(四)游戏活动
4.1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学习有主动性,但也容易被扼杀(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
学习有积极性但从兴趣出发
学习有无意性与内隐性
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个体经验与情感体验)
4.2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
不容忽视的个别差异性
4.3改善家长的教育方法
做学习型、知识型家长;
与孩子一道成长;
学会真正的爱孩子;
说教与身教并重;
鼓励与赞美兼施;
把握施教的关键期与关键时刻;
注重灌输社会主流思想;
面对挫折、矛盾、冲突要擅于良性引导;
忌用成人价值观处理孩子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