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100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

她问:“请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问她:“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呢!”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

”达尔文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

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

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

这为孩子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以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

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

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

几年以后,竟然出现了奇迹: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才。

早期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早期教育要做到全面,不能因为发展智力是早期教育的重点而一味追求早期智力教育,而忽视早期健康教育和早期品德教育。

②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是启蒙的,而不是灌输知识的。

比如,一些家长喜欢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他们认为能背唐诗宋词孩子聪明。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因为只要让孩子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的次数,一般他们都能背。

而这种机械的诵读,对孩子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③教育必须坚持一贯要求。

因为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期或通过一两件事情就能成功的,而是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才能有所收效。

坚持一贯要求,就是要孩子自始至终按正确的行为标准去做,不能时紧时松。

④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保持一致性。

不要父母严格,爷爷奶奶放纵,或父紧母松。

比如,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父亲坚持要将东西送还于人,并作赔礼道谦,但奶奶却包庇孙子,认为拿一点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

成人态度不一致,是很难教好孩子的。

⑤要从兴趣出发,不能强迫。

过分强制孩子学些他不感兴趣的知识技能,如认字,学、计算等,便会引起他们厌恶和反感,其后果还会连续到其今后的小学阶段。

怎样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的特定时期。

关键期一词的提出,为早期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它表明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错过了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

那么,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怎样的呢?出生6个月,是孩子学习咀嚼和喂干的食物的关键期。

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则的关键期。

2~4岁是学习语音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3~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

5~5.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0~6岁是动作的形成的关键期。

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年是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日本教育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一生当中身心发展最显著的时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不抓紧教育和指导,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孩子的一生就会毁掉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在敏感期内,孩子对一定的事物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学得很快,过了这个时期,这种情况就会消失。

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一定抓住关键期,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批评孩子应注意些什么?为了更好地发挥批评的教育效果,父母在批评孩子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不要挖苦嘲笑孩子,如不能孩子说“傻瓜”、“笨蛋”、“亏你想得出这么愚蠢的办法,你可真聪明!”等,因为这些伤害性语言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②及时训斥。

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及时加以训斥,就不会有好效果。

因为早上发生的事情等到晚上孩子早就忘记了。

③训斥时,全家人意见要统一,态度要一致,由一个人作代表,其他人可以采取赞同的态度。

④不要以偏概全,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他什么都做不好。

⑤批评时不要感情冲动。

批评不是目的,使孩子知错改错是关键,批评和发火不是一回事。

⑥不要动手打,要用语言批评。

应耐心地指出这样做为什么不好、错误有多严重。

⑦批评对事不对人,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错误就全盘否定孩子。

⑧不要在饭前和吃饭时或入睡前批评孩子,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睡眠。

⑨不要追根究底,不因为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错误一一数落。

表扬孩子应注意些什么?为了更好地发挥表扬的教育效果,父母在表扬孩子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以精神奖励为主。

②不要用事先许诺的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采用事先许诺的物质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如每擦一次桌子,就给孩子1元钱,一般来说,孩子的积极性会很高,但一旦不给孩子钱,孩子就不再去擦桌子。

因此,虽然父母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但事先许诺的物质奖励激发的是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并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用事先许诺的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无异于贿赂孩子,让孩子变得非常功利,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③表扬要及时。

孩子的良好行为一旦发生,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④让孩子明白他因为什么而受到表扬。

如“妈妈今天很累,你能帮妈妈洗菜、洗碗,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真好!”怎样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作为家长,怎样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美国密苏里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儿童早期教育的教授列举了10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供你参考:①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

②过多占用孩子的时间。

③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去专门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

④用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

⑤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已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交谈。

⑥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

⑦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⑧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⑨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⑩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应尽量避免上述行为,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应该给孩子哪些劣性刺激随着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像从前了,不少家长宁愿自己多吃点苦、受点累,也要让孩子舒适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所以现在独生子女不少不良习惯,比如:吃不了苦,没有毅力,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不爱惜东西等等。

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儿童缺乏“劣性刺激”。

在现代社会的优越条件下,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劣性刺激不但必要,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家长可能要问,应给孩子哪些“劣必刺激”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饥饿现在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饿着,平时零食一大堆,只要孩子说要什么,马上就会满足他的愿望,但越是这样,孩子的毛病就越多。

不是不吃这个,就是不吃那个。

其实,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为了增强儿童的食欲,应有意识地让他们饿一点,待他真正感到饿了的时候,就不会挑食了。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吃得过多会引起孩子不少疾病,俗话说:“欲求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②劳累现在的孩子几乎与劳动绝缘。

即使6-7岁的孩子,家长还伺候着,把饭盛好了让他们吃。

早上担心孩子上学迟到,还要帮忙穿衣服,天天接,天天送,使得孩子吃苦能力极差,肢体懒惰,肌肉无力,这样不仅妨碍了身体的发育,而且还会影响智力的发育。

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自己走着上学或每天帮助家长做些家务。

③批评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极差,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

因此,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

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一些,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当然,劣性刺激不止以上这几个方面。

比如,有些明智的家长会为孩子设计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

但家长要注意的是,给儿童“制造”这些“劣性刺激”时,必须要适度,而且方法要正确,否则会有相反的效果。

常被打骂的孩子易出现哪些心理偏差?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广大家长的广泛重视。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①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一做错事就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②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③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

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④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

也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认错,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逃夜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⑤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⑥怪僻。

有的孩子在被打之后,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也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