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简介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大对门诊的建设力度,优化就医环境,简化就医流程,规范诊疗管理,使今天的门诊更具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气息。
门诊大厅宽敞明亮,各楼层标识指示明确、醒目、整齐划一,大型滚动式电子屏幕、电脑触摸屏可了解查询专家及医药有关信息。
大厅服务台整洁美观,是医院窗口服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内设有导医咨询、分诊,配备有服务指南,健康教育处方、轮椅、平车等便民服务措施,随时为广大病友提供便利、周到、温馨的服务,并及时解决病友在就诊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门诊各科室学科设置齐全、设备仪器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严谨。
常年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坐诊,平均日门诊量在1600人次左右。
门诊设有各种专科门诊,如:心脏、心衰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脑系科、心脑血管疾病科、老干部内科、便民门诊、糖尿病鉴定门诊、骨科门诊、肛肠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外科专家门诊、胸外科、除痛科、乳腺外科、妇产科、儿科门诊、中医科、皮肤科、疮疡科、激光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
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先进的全套系列综合诊疗设备,很好地满足了专科疾病的诊疗需要。
门诊拥有放射影像CR系统门诊每周六、日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停诊,照常开放诊疗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门诊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儿科、放射科、检验科、核磁、CT、B超、药房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内科、外科、骨科晚间到急诊就诊。
门诊各科室均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出诊,保证您的就诊质量,并为您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门诊全体医务人员祝您早日康复。
门诊管理培训资料(一)本贴收到3朵鲜花门诊管理培训资料一、门诊的概念、特点、任务与类型1.概念:当一个人的健康出现异常或为了早期发现疾病,到一个特定机构,由医务人员检查身体、诊断和治疗疾病,且不留住在医院的诊疗方式称为门诊。
这种医疗机构称为门诊部,或称诊所。
门诊部属医院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机构。
门诊是医院和病人接触最早、人数最多的形式。
绝大多数病人在门诊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只有少数病情较重或检查治疗复杂的病人,才需要收入医院继续诊治。
因此,门诊工作对完成医院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2.门诊工作的特点: (1)门诊工作是医院服务的第一线 病人到医院就诊,首先要经门诊(或急诊)检查。
不论病情如何,都需要认真检查,及早确诊和妥当的治疗。
任何误诊、漏诊、处置不当,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医疗效果。
(2)门诊病人量多而又集中 每日门诊病人数量往往是住院病人的两三倍或更多。
门诊病人中常常是各种病人,甚至还有健康人混杂在一起,极易引起交叉感染。
并且,由于病人病痛、行动不便、不熟悉医院环境等,极易引起拥挤嘈杂,影响就诊秩序。
(3)门诊医疗能力是有限的 医生对病人的诊疗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完成,以至需要复诊。
间断观察病情变化和有限的处置时间,使诊治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可能对不同病种、不同病情病人获得最佳诊疗,因此、仍有部分病人需要住院治疗。
(4)门诊只提供部分医疗服务 门诊病人治疗后回家,医院不必供给食宿。
门诊和住院比较,门诊所需要的人员编制、建设资金和医疗成本都低、门诊病人的经济负担也轻。
(5)现代门诊工作是由组织良好的医务人员集体协同诊疗 医学的发展需要多专业的协同和先进仪器设备,改变了过去以门诊医生个人单独进行医疗活动的形式。
3.门诊的任务:门诊任务必须与医院总任务相适应,大体有以下几方面;(1)负责卫生行政部门分配地区范围内病人的门诊工作,对病情不适于门诊处置的病人,要收入院或转院治疗。
(2)承担基层医疗单位转来病人的转诊和会诊;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
(3)急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
(4)承担基层医疗工作的医院、门诊部要在地段范围内组织好出诊和访视,做好防病工作。
大型医院也要开展部分家庭医疗保健服务,建立防治网点,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普查普治工作。
(5)承担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任务。
(6)进行教学培训和必要的科研工作。
4.门诊类型:门诊类型与所在医院性质和任务相一致。
一般保持病床数与日门诊人次比为1:3。
还可将门诊分为以下几种: (1)一般门诊、保健门诊和急诊。
保健门诊指对自觉健康的人进行预防性检查;急诊是面对病情急迫需要即时处理的病人。
(2)初诊和复诊。
一般以第一次到该门诊部就诊为初诊,再次为复诊。
这种院初诊和院复诊只能表示服务对象流动状态,不能反映工作的繁简程度。
确切的初复诊应以某一疾病就诊次数为依据。
(3)当日门诊和预约门诊。
当日门诊按序挂号,也可定时挂号,病人预知自己就诊的时间区限。
预约门诊是就诊前日或数日预约挂号。
我国多为诊后办理下次就诊的挂号手续,是为诊后预约。
可以避免挂号时的排长队。
(4)一般门诊与专科(专业、专病)门诊。
现代门诊本已分科,医学的发展使专业分工更深更细。
一些新分出的专业设置专门门诊,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推动医学的进步。
二、门诊组织1.组织体制 门诊是由临床、医技和辅助科室所组成。
每日门诊量在1,000人次左右、就有必要设门诊部或医务科派出的门诊办公室。
门诊部设有主任,在医疗副院长领导下统管各项工作。
基层独立门诊部(诊所)由主任(所长)负责。
门诊管理有两种体制。
一种是门诊部主任和科室主任双重领导。
门诊部统一组织、管理门诊医疗活动,各科室承担业务领导。
另一种是强调门诊部的领导。
由各科派出人员,在门诊工作期间完全由门诊部管理。
二者相较,前者由科室统一安排门诊、病房工作,有利于发挥科室技术力量和设备作用;有利于对门诊、住院和出院病人的连续观察与治疗;有利于技术队伍的成长提高。
当出席门诊医生的数量不稳定而无法完成门诊任务时,有的医院采取后者办法。
这是一种不得已的例外情况,不能发挥科室领导的积极作用。
2.人员组成 各科室派出不同层次技术能力的人员到门诊工作,并指定主治医师或主管技师以上人员任门诊组长。
门诊医师中主治医师与住院医师之比以1:2~3之间合适。
第一年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在门诊工作应有高年医师指导。
门诊医师要相对稳定,以半年为期轮换。
主任要解决疑难病人问题和检查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医技科室技术骨干有相应责任。
各科各级人员之构成,因任务、专业设置、设备等不同,医院之间差别很大。
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医技科室业务项目和工作量不断扩展,所需人员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增加。
辅助性人员如挂号、病案供应、收费、询问、清洁等,当人员不足时也将影响门诊工作。
三、门诊的业务管理1.门诊工作的基本要求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主要看能否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妥当处理,从而取得相当现代医学水平的较好医疗效果。
完善的门诊工作程序和良好的就诊秩序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发挥医务人员作用和医疗设备效能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为门诊病人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包括工作人员的热情耐心的服务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要讲求工作质量,也要讲求工作效率。
就诊过程力求简化,各部门工作相互之间要保持连续。
在建立制度时,要方便病人,力争使病人不因非医疗原因在门诊停留时间过长,不因工作差错增加病人痛苦,不因来院门诊而感染其他疾病。
2.门诊就诊程序(l)分诊 现代医院分科很细,应有专人分流。
避免病人挂号选科不当而浪费时间,还可及早发现传染性病人给以隔离。
(2)挂号 为保持门诊秩序和必要记录,病人就诊前必须挂号和建立病历。
挂号手续要简化而快速。
不论用何种挂号形式,挂号速度要与病人数量相当,以免排队过长。
预约挂号可以减缓当日集中挂号的压力。
(3)候诊 挂号后病人分别到各科候诊室候诊。
护士将病案按顺序与病人查对并做预诊。
简单了解病情,检测体温、脉搏、血压或送查血、尿、便常规。
护士要经常巡视病人,急重病人优先就诊;传染性病人要予隔离。
还要协助和解答病人有关诊疗中的问题。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4)就诊 护士将病案分送到各诊室(台),医生询问病史、查体和给以诊断、治疗。
医生要详细记录病历。
必要时请其他临床或医技科室协助诊疗。
诊断证明书应由门诊部审核盖章,以免滥用。
(5)医技科室的检查与治疗 如化验室、放射线科、超声波室、理疗科、药房等配合临床科室进行诊断或治疗。
较为复杂的处置,预约时应对病人讲清注意事项。
(6)离院、留观察室或入院诊断、治疗完毕后,多数病人带药回家;有的要住入医院;还有少数人病情发展趋向不定,需暂留观察室观察。
病人再次复诊,如序进行。
目前我国医院门诊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等候时间远多于诊疗时间。
这是管理中的难题之一、称为“三长一短”。
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医院的应诊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管理不善使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3.门诊工作量工作量的计算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医疗服务尤应如此。
卫生部于1978年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每名门诊医生每小时诊病5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为4人。
各科之间均略有增减。
工作量是保持效率的标准、也是对完成诊断、治疗的时间控制。
病人过多、速度过快、没有必要的诊疗时间则难以保证医疗质量,其他护理、医技人员也应有工作量作为计划或评价工作时的依据。
4.门诊质量评价与主要工作制度门诊质量主要表现在诊断正确性和治疗效果。
如三次门诊确诊率、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疑诊率、复诊率以及确诊、治疗时间、费用等。
但因各医院条件不同,以及资料获得与处理都需要相当人力,尚未能广为应用。
为保证医疗质量除建立各种医疗常规、操作规程外,主要管理制度有以下几种: (1)门诊病历制度 门诊病历与住院病历有同等重要意义。
门诊病历应保存较长的年限,有学术价值的病历应长期保存。
在管理方面应予重视。
门诊病历书写质量应有制度要求。
(2)门诊连续诊疗制度 应把复诊病人分到上次门诊医生处就诊,便于连续观察和治疗。
(3)会诊、转诊制度 门诊三次诊断不清或无疗效时,应请上级医生会诊。
科间会诊、转科前应经本科室主治医师同意。
应邀会诊医师也应由高年住院医师以上人员承担,并做详细记录。
(4)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对各临床、医技科室要定期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门诊的公共场所、设备、用具也应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
4.门诊环境管理门诊环境应适合于接待大量流动有病的人群。
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门诊大厅入口处应设有服务台回答询问、指引挂号、候诊等事宜。
备有轮椅、平车供病人就诊时使用。
(2)入口处应有门诊平面图,楼梯、电梯、路口处应标明到达的科室名称。
(3)门诊病人集中容易喧嚣嘈杂。
应尽量使工作井然有序。
工作人员首先注意不大声呼叫,不用扬声设备、动作轻巧、有助于保持安静环境。
(4)门诊各科室布局要注意合理的病人流动路线,以减少交叉感染,缩短病人往返距离。
门诊具有公共场所的特点,其大厅和通道应宽敞明亮,采暖、通风良好,备有安全出口、饮水、洗手、厕所、果皮箱、痰盂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