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情表》讲课稿

《陈情表》讲课稿

《陈情表》讲课稿朱元英一、导语(仿写)苏轼曾评论三篇文章: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二、背景知识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三、诵读,文言知识讲析四、内容结构分析1、梳理课文结构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三段:提出孝之大理。

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问:李密为何不想做官?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

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

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

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2、内容分析问——思考: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

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词书写表文。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身份,使作者处于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这篇表文特殊的读者——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认为本文什么地方写得好?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首先、叙述自己的身世,六月失怙,四岁失母,孤苦伶仃,祖孙相依为命,说明祖母于自己的大恩,故在祖母年老时不能弃之不顾。

其次、蒙受国恩,当以死相报,自己愿意尽忠。

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第三、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国策支持。

自己辞官奉养正是遵循了皇上提倡的孝道。

第四、利避气节的嫌疑。

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

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

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第五、作者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第六、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

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

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

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

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

’于是刎颈而死。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五、拓展练习1、请讲“孝”按一意会的方法从结构的角度解释“孝”的意思上半部是老人,下半部是孩子。

孩子把老人尊敬地托起来,血肉相融,才是孝顺。

2、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孝”的理解。

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亲活着,按照礼制来事奉;死了,依照礼制来安葬,依照礼制来祭祀。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孝只讲能够养活父母。

人也一样养活狗、马。

不尊敬,那有什么区别?”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孔子强调“敬”,而不是表面上的“养”。

心,惟在当下,一心不敬,则不过将父母当成犬马,即使能养之,又有何益?我们现在习惯性使用的法律性语言的“赡养”所表述的意思,其实离达到孝敬的标准,还相差万里之遥。

所谓赡养,也就是仅仅向父母供给生活所需而已。

孔子似乎是用愤慨的语气,画出了孝和赡养的界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能做到赡养父母的子女,他们对待父母的情感境界,不过才是跟对待自家养狗养猫相同的事情。

失去了发自内心的真挚敬意,你的赡养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履行义务罢了。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论语》中有关孔子对于孝的解释有许多条,要是把这些章句集中在一起,就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有关中国人孝道的心灵宝典,进一步可以从一个较深的层面去理解中国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那就是注重细节注重内在感受。

4、我所理解的“孝”“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就等于是人之中的不合格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个价值取向都不会变更。

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个时期每个人又有自己对“孝”的解读体会,下面说说你的看法——孝的意义在于报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1、爱惜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发肤都不敢毁坏,何况其他呢?所以孝可以理解为爱惜自己,不要让父母忧心。

好好地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地生活,不要自残,不要自杀。

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大的不孝。

2、回报。

两点:一是能养,二是能敬。

“孝亲不如养天年”。

父母在世时,尽自己能力供养他们,使父母颐养天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但是,只有形式上的供养是不够的,还要有孝敬之心。

”3、关心父母的年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但同时又凭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

4、多从父母的角度体察父母,这样就可以更能体会父母的心情,更好地关怀他们。

一家扶助和照料老年人的专业机构有个培训项目,是要求被培训者用纱布蒙起眼睛,脚上绑上沙袋去做事情的。

这是为了让尚健壮的晚辈,去体验人在生命的晚年的感受。

那种眼睛看不清东西,腿脚又不灵便的人生,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样的体验,其实比起老年人实际上所感受到的,还要好出许多。

5、孝行是一种朴素的注重感受的行为。

对父母的爱不是一定要亲吻拥抱,不是一定要给予多少金钱,而是量力而行,发自内心就好。

在孝的方面,那些受过很好教育的人未必比一位目不识丁的人做得更好。

懂得孝敬长辈的人即使没有在学校读过一天书,孔子仍然认为他懂得这门做人的大学问:“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它完全是人性的根本和自觉。

王一民,哈尔滨退休老工人,为了满足90多岁的老母亲亲眼看世界的愿望,这位也已经七十多岁的长者,用人力三轮车,拉着母亲游走祖国各地。

全文总结:他先有了纯忠纯孝的心,又能实行,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留传千年。

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李密向晋帝倾诉衷肠,言辞恳切,哀婉深痛,真切感人,这篇有关亲情和孝心的文章,感动了晋武帝,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陈情表》,怎一个孝字了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