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陈情表》情辞恳切,婉转凄恻。
“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所以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三读法”诵读法、赏读法、悟读法重视了学生的赏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再现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声激情,导入新课以满文军《懂你》进入情境,用苏轼的“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导入【设计意图】适当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情境。
第二个环节:以读诉请,整体感知理解文意是品读的基础,学生边自由诵读全文,边对照注释自行圈点加注。
结合资料归纳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多音字及重点实虚词,积累成语。
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老师背诵全文,将学生引进文本后,学生配乐朗诵,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出问题: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触摸语言形象。
让学生在诵读中悟情,在诵读中思考,解答第一、第二个问题,把握李密与晋武帝的身份及二者之间亡蜀降臣和新朝君主的关系,为品文作铺垫。
介绍背景进入第三个环节:品读悟情,分析文本分析文本体会李密如何陈情。
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问题引导法导引学生品读我设置的问题如下:(1)李密与祖母有着怎样的情谊?——明确:相依为命(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李密有着怎样的遭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生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四大不幸: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找出描述李密身世艰难的形容词,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李密的身世之苦学生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贴近作者,在赏读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李密的苦况:这样一个自幼失怙失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年少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要饱含祖母多少关注之爱,要倾注祖母多少经营之情,要耗费祖母多少操劳之力。
而祖母刘氏夙婴疾病,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对于祖母这种情感的真切,侍奉的殷情,可见一斑。
2、后三自然段采取合作探究法分组学习后三段,(1)后三段中作者所陈之情是什么?(2)请结合文章之中的文字具体把握(3)并且采用第一段的形式,用对联的方式进行总结(4)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段落,老师随机引导。
第二段: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恩之情。
——敬谢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两全之情。
——愿乞终养,先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设计意图】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领会所讲的道理,体悟恳切动人之情。
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联想、鉴赏能力。
对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也不时有对联的出现,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联的训练,学生苦苦思索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对词语“大检阅”这种“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别的训练形式无法替代的第四个环节:真情拓展,抒写孝情(一)请同学们展示孝的名句名段,搜集孝的事例(学生搜集并展示)(二)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三)布置作业: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编写一条祝福短信来表达自己的孝心【设计意图】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祝福。
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第五个环节:教师寄语,以情激情作家毕淑敏说:尽孝要趁早。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襄阳男生张子龙捐髓救父孝感动人,让我们携手让孝传承,将爱传递!板书设计:孤苦之情陈情表两难之情寓理于情感恩之情陈情于事两全之情【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文脉,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诵,另一方面突出了本文的艺术构思,希望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二:陈情表说课稿《陈情表》说课稿张福霞我说课的题目是千古名篇——《陈情表》。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陈情表》是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话题的第一篇,它文质兼美,可以说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在讨论质疑中培养探究能力。
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领略其艺术魅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及文本特点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2.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品味作者在直抒真情、不加雕琢的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难点)二、说学情、教法及学法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导学学案的帮助,在疏通文意、句法与章法的理解上障碍不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在鉴赏方面,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语文新课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披情入理、以情动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品悟出来。
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上有“两重一轻”,“两重”是指重诵读,重积累,“一轻”是指淡化篇章的琐屑分析。
因为读背是积累语言、涵养精神,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五重发现法的教学模式,将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探究、总结与课后拓展运用有机结合,以问题式切入贯穿,以读促品。
1、诵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诵读(缓读、诵读、品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2.问题探究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讨论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凄苦身世苦情、孝亲之情、君臣之义。
三、说教具1、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省时的优势,对作者、写作背景、必要的文化知识以及文言现象的分类归纳梳理用多媒体展示示。
2、录音机播放名家范读带、学生诵读背景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课前预习,下发导学学案学案应包括作家⑴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⑵表的文体用途;⑶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的预习前置知识。
这样方便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入新课设计(3分钟)古人把向君王提反对意见称之为“批龙鳞”,要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而晋代的亡蜀旧臣李密仅以一篇不足600字的《陈情表》不但拒绝了晋武帝征召,反而获得了阴险多疑的晋武帝“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的厚待,李密用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哪?宋代学者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一个字:孝!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我们看看李密的至孝之情是如何恰当表达的吧!(三)一问: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用时5分钟)目的:引出对文体、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总结即可。
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西晋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
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