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筑-吐根哈特别墅
吐根哈特别墅
谢谢!
继巴塞罗那展览馆之后建造的吐根 哈特别墅传承并继续发展了流动空 间的概念。它与巴塞罗那馆有很多 的相似之处,使它看起来更像是巴 塞罗那馆的简化版。但它也同样具 有自己的特色。它的特点主要是在 起居部分的空间处理和室内材料的 应用上,所以它也是一个经典的现 代内部设计。
建筑场地
别墅位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 诺,坐落在一块倾斜的土地上, 南面面向公用绿地。
人们进出或穿越住宅是会产生一 种有趣的层次感,这是地形造成 的,密斯也正是利用了这点,让 建筑空间不只停留在平面上。
建筑交通流线
交通空间放在建筑的四周,既不破坏空间的流动性,同时给人一种跳 跃感。由于地处斜坡,落位有一点困难,因此将主入口以及车库均放 在临街的二楼,入口隐藏于墙壁和奶白色的半弧形的主楼梯玻璃围栏 之间。通过楼梯下到一楼,一楼则因地形营造了一个通透的空间,平 台和踏步可以直接通向花园,使室外与室内相互流通。
Part2 流动空间
在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宅底层的 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 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 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相联系的空间,分而未离,隔而不断。内部流通的空 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内详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 再次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置身其中,由于没有厚重的承重墙的阻 挡,人仿佛在一个通透统一的主空间中,除 了两面对空间的分割做了暗示作用的薄薄隔 墙,整个大空间中就剩下了几组精简家具产 生的稀疏的体量关系。和同尺寸的封闭空间 相比给人一种空旷之感。空旷的空间带来了更多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由此 不禁会想到密斯的名言“Less is more”。
Part1 技术背景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 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 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 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 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 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 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 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 一战后的欧洲建筑界已经消化了对前一个世纪技术和结构,形成了现代主 义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中使用中轴对称的框架结构,用墙不在承重,用 结构和颜色代替装饰。在吐根哈特别墅中正是对这种框架结构的利用,为 流动空间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解读建筑
---吐根哈特别墅(Tugendhat House)
一 建筑师简介
七 建筑立面分析
二 建筑师理念
八 建筑的特点
三 建筑师作品
part1技术背景
四 建筑的概况
part2流动空间
五 建筑与场所
part3渗透之音
六 建筑交通流线
part4承上启下
Tugendhat House
建筑师简介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中最 著名的大师之一,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建立 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通过教学影响了好 几代的现代设计师,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 很少有人对于现代建筑能产生如他那么巨大的影 响。 密斯于1886年出生在德国亚琛的一个石匠家庭。他没 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 和亚琛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 密斯受了彼得·贝伦斯很大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努力,他逐步建立了自己在 建筑界的地位。1929年为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设计德国馆,以及内部的家 具、室内,进一步稳定了他大师的地位。1931年他接任包豪斯设计学院院 长,1938年离开欧洲到美国,长期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担任建筑 系主任,并且大量进行建筑设计,提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和 “上帝在细节中(God in the details)”的设计原则,影响世界。
世界之间的一层可呼吸的皮肤。这种用玻璃
限定空间的方式几乎消减了体面对光线的阻
挡,内外部的信息由此可以得到舒畅的沟通,仿如外界阳光下的自然风
移植到了室内,满足了人们在通透明
亮空间中生活的需求,拉近了人与自
然的距离。而当通过机械装置将玻璃
幕墙引入到地面时,一楼流动空间就
变成了一座观景楼,完全消除了内外
沟通障碍。你可以迎入微风,聆听鸟
流动空间
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流动 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 一种概念。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 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
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
全面空间
这是从“流通空间”中发展而来的.在“流 通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互 相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当我们把其中 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空 间整体.在这片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 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形 式.这就是“全面空间”了。密斯认为人 的需求是会变化的,今天他要这样, 明天他又会要那样,而建筑形式可以 不变,套句中国古话,就叫“以不变应 万变”,只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 们可以在其内部随意改造,那需求就 能得到满足了。
建筑立面分析
一楼的窗的面积明显大于 二层窗的面积,而且一层 是规则的整块落地玻璃。 这就表现了吐根哈特的特 点:一层面向花园,通过 大面积的玻璃窗形成开敞 的大空间,二层则主要集 中私密性的居住空间,所以窗的面积小。
建筑的特点
Part1 Part2 Part3 Part4
技术背景 流动空间 渗透之音 承上启下
建筑师理念
少就是多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 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 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结构 又要求精心制作.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 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 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 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 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 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 再改动的地步
密布和。感间空成何来桌柜重了因定家 斯局精丰受的间的轮,椅、家典此空
·
上 帝 在 细 节 中 木隔墙
涂铬十字框
Part3 渗透之音
作为玻璃住宅吐根哈特不仅成功地争取
了充足的阳光,而且实现了内外空间的渗透
。
特别是一楼的南面全部使用了玻璃幕墙,表
现出一种开朗的体态。当夏天的强光被帷幕
阻挡在外时,冬天的阳光却可以穿透玻璃墙, 半透明的玻璃幕墙就仿佛是内部空间与外部
鸣,直视公园中四季不同的美景,展
开与外部世界的对话感受大自然那勃勃生机。
Part4 承上启下
范斯沃斯住宅
自建筑产生以来如何处理好 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就是一个 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时 期不同的设计总是在形式和 功能两之间摇摆。而相比缺 失的范斯沃斯住宅,
吐根哈特别墅成功地 结合了斯密的功能空 间和开放的流动空间, 在审美层面、功能层 面和文化层面达到了 统一。
半反射浅色玻璃 的 在 创 时 质 化 变 材 色 涂 弯 中 硬 过 用 不移造通在;化质和铬曲清对材了 断步了过光或不或金的的澈比质多 流换虚对影能同能色十黑半,的种
玛瑙石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n detail"
God is
由 另的简富到渗暗空廓形规帷具雅密间具于 一设的的空透示间,成整幔的家斯限也墙 句计家材间感造,暗统地、布具不定承的 名表具质的。成多示一组钢局,仅职担消 言现及运流使了样其的合琴 更设责了失 ”了其用动人空的形几起、橱注计。一,
巴塞罗那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建筑概况
吐根哈特别墅是密斯在欧洲的作品 中最具权威的作品之一。他的革命 化的观念不仅改变了住在内部的传 统安排而且还引进了外部简单设置 的潮流。现如今吐根哈特住宅被称 作“布尔诺城市的唯一标志。
吐根哈特别墅是密斯于1928— —193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 诺城为一个银行家所建造的私 人别墅。建筑面积为230平方 米。建筑主要承重构件是十字 型钢柱。
承重的十字钢柱在半圆形木墙的 周围暗示了一个圆形象形空间
十字钢柱在直线实墙前则暗示 出一个方形象形空间
地毯的介入使得方形空间更明显
变景拟周下反而透玛字长反丰虚不在 时的围的光呈光瑙钢木射富实同这 ,空环体,现,石柱隔浅了、的个 看间境量减不随板抛墙色空冷材空 到,的感弱同光。光,玻间暖质间 空让反,了的线这的表璃。、,中 间人射同材变的些白层,其软通运
上帝在细节中
建筑师作品
早期作品
黑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 (1911年) 尔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艾洛伊斯 ·里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 (1906-1907年)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 (1926年) 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1925 -1927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1928- 1929年) 吐根哈特别墅(Tugendhat House),捷克, (1928年-1930年)
后期作品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诺伊州, (1946年-1951年)
湖滨大道860号和880公寓大楼(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 -1951年)
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国, (1952-1953年)
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与菲利普·约 翰逊(Philip Johnson)合作,纽约,(1954年-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