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问题毫不相关的话。
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
原因在哪里呢?在于学生们的倾听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
以下是我对语文课堂中培养倾听习惯的一些想法。
一、激发倾听兴趣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有效的课前导语过渡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这样,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
二、教师先学会倾听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
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首先自己会倾听。
教师要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问你答”的课堂“霸主”角色,改变自己只善于说而不善于听的习惯,要告诫自己:再等一等,给学生多留一些说的时间;当学生的发言好像在“唱反调”时,要提醒自己:再等一等。
教师应做一个高明而又机敏的倾听者,不仅要听出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还要“听”出学生不曾言表的“心音”。
三、让学生懂得倾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刚入学,还不懂怎样去倾听,教师有必要跟学生约法三章,让他们懂得怎样去尊重他人、去倾听他人的的发言。
课堂上要求学生当老师讲课时,要停下手上所有的事,带着自己的眼睛、大脑、耳朵“专注”听讲。
当同学发言时,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静静地听完发言后再发言,不随便打断,不嘲笑、不起哄。
四、要善于矫正学生不良的听课习惯
有的时候一节课过半以后,个别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
如搞小动作,与同学随便讲话等,老师可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
比如“手势暗示”“目光暗示”“语调暗示”“接触暗示”“教具暗示”等,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带动个别学生专心听课,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从而达到群体的学习目的。
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学生
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