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公共选择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选题
1、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率与公平目标的政治决策机制是:
A、集中决策机制
B、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C、直接民主决策机制
D、间接民主决策机制
2、A、B、C、D四个人对甲、乙、丙三个方案投票表决,具有双峰形偏好的是:
A、A>B>C
B、C>B>A
C、B>C>A
D、C>A>B
3、与市场机制相比,政府机制下的个人决策行为的不同不包括:
A、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B、人们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真实偏好
C、具有非强制性
D、偏好体系不同
4、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色不包括:
A、选民
B、政治家
C、管理者
D、公民
5、管理者在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时具有一定独立性,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A、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
B、管理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行决策的权力
C、管理者与政治家信息不对称
D、管理者更了解选民的需要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公共选择理论与市场经济分析的共同点在于:
A、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规律假定
B、两种理论下人们的偏好表达方式相同
C、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
D、对个人偏好作出与市场机制下一样的描述
2、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直接影响个人赞成或反对的因素包括:
A、公共项目的种类
B、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C、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
D、公共项目的规模
3、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基本假定有:
A、每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
B、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
C、信息成本为零
D、民主资源不稀缺
4、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可以实现均衡,只要符合如下条件:
A、投票者具有单峰形偏好
B、投票者具有多峰形偏好
C、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表决的
D、付诸表决的方案不是两两表决的。
5、当权者对于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益评价往往高于普通公民,因为:
A、当权者更了解公共项目对普通公民的好处
B、当权者往往是公共项目的直接消费者
C、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权力相联系
D、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功名相联系
第三部分判断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
()
2、当权者追求自身利益意味着他会无限制地扩大政府收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服务。
()
3、在多数票决策机制(集中决策机制)中,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顺序影响投票结果等问题。
()
4、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无法指望政府像一个富有理性的人那样,表现得行动一致。
()
5、公共项目会给当权者带来某些特殊利益,这就使得当权者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会远远高于一般公众的效用评价,因此,他为公共项目所支付的成本也等量地高于一般公众。
()
6、集中决策机制具有产品组合效率而不具有生产效率。
()
7、公共选择的结果仅仅取决于现存的公共选择机制(政府机制),而公共选择机制的具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选择结果的有效性。
()
8、多数票决策机制如果不满足双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投票决策困境。
()
9、由于公共决策的特殊性质,选民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
()
10、在收入政策方面,政治家倾向于用税收代替公债。
()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阿罗不可能定理多峰形偏好中位选民投票决策困境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第五部分问答题
1、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有什么不同?
2、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两个假定是什么?该机制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有什么价值?
3、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或减少公共决策可能产生的问题?
4、选民的态度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5、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选民、政治家、管理者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表现是什么?
第六部分计算题
假定下表为甲、乙、丙三人关于公共项目成本分担的三项提案,如采取多数票通过原则会产生什么结果?为了使结果对自己有利,甲、乙、丙分别应采取怎样的投票策略?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B
2、 D
3、C
4、 D
5、 D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
3、A、B、C
4、A、C
5、B、C、D
第三部分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10、错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1、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里,无法找到一种投票程序,使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2、多峰形偏好:投票者将付诸表决的不同方案加以排序,会出现两个以上的极值。
3、中位选民: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个选民,赞成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恰好等于赞成较高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
4、投票决策困境:多数票决策机制如果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循环投票等,这些问题我们统称为投票决策困境。
5、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在一人一票制和信息成本为零的假设下,按“一致同意”的原则进行投票表决。
第五部分问答题
1、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
2、
答:(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并且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一人一票制。
(2)投票人作出选择、获得投票人的表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决策以及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需要为信息的传递耗费任何资源,并且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失真。
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成本为零。
3、
答:(1)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我们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重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利益矛盾对财政政策生成的约束,从而使得制定出来的财政政策更为切实可用。
(2)改进既是政治制度又是经济制度的政府制度,是指运行更符合效率与公平的要求,是使得公共经济政策更加符合规范性经济要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3、我们不能奢望经济体制改革一步到位,在短时期内就达到目标,而同样必须正视利益矛盾的客观制约,并采取切实措施来逐步化解这些利益矛盾,最后渐进地完成改革的进程,使得改革中的成本——收益比例达到最优化。
4、
答:(1)公共项目的种类。
不同的人对某一种类型的公共产品的重要性会有不同的评价。
人们总是倾向于赞成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项目,并在政治程序中就项目组合进行排序时,给予这些项目以更高的权重。
(2)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并不能直接决定投票者的态度,即使他认为某个项目对他个人来说有很大效用,他也要讲效用与他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相比较才决定是赞成还是反对。
(3)公共项目的规模。
如果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成本分担方式已定,每一个人就有了给定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这就决定了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项目规模。
这一规模应能使该投票者的净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这一提供水平上,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5、
答:(1)通过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保证公共决策既符合效率原则,又符合公平原则的一个前提是尽可能地使得政府机制中的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力是平等的。
(2)如何通过适当的制度来尽可能多地减少政府机制运行中所要发生的巨大信息成本,是提高政府机制运行效率和保证社会公平的重大课题。
3、尽管在现实中对于某一项公共决策达到每个人都同意的程度是不大可能的,但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仍然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朴素而又价值的信息:尽可能地使政府机制的运行保证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是衡量政府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第六部分计算题
解:
(1)因为甲、丙都具有单峰形偏好,而乙的偏好是双峰形的,所以,如果采取多数票通过原则,就会出现循环投票问题,结果是没有一个方案能获得稳定的多数票。
(2)甲: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二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一比较,进行表决。
乙: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一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二比较,进行表决。
丙:使用淘汰制,先就提案二和提案三投票,胜者跟提案一比较,进行表决。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