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与《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人物简介
二、历史背景
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
四、观点解读
一、人物简介
•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
,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
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
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
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
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
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
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圣经”。

格奥尔格·卢卡奇
二、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高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趋势得
到扭转。

(2)政治现代化程度加速进行,阶级斗争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3)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迅速扩张。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
•(1)合法的议会斗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马恩原来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迟迟没有出现。

•(2)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

•(3)1918—1919年间,德国、匈牙利均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先后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3、20世纪初德语知识界的基本思想走向•两条基本的思想发展轴线
•第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的批判和发展•第二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正文由8篇论文构成,其中的6篇是卢卡奇创作于1919年至1 922年间的旧作,另外两篇即《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与《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则是他专为该书而创作的,不过它们也都有以前的即兴之作作为基础。

1、《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最初写作于1919年3月,在这篇论文中,卢卡奇主要针对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理论通过掌握群众,变成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改变世界是自己的历史地位的一个方面。

2、《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创作于1921年1月。

在逻辑上是《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例证。

•它通过阐述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庸俗经济学家、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等的经济学思想和政治观点的批判,表明卢森堡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她基本正确地领会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把理论与实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追求。

3、《阶级意识》
•创作于1920年3月。

通过剖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虚假性,卢卡奇指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利益还没有以清晰的经济利益的形式表示出来,它们的阶级意识不可能具有清晰的形式,也不可能有意识地影响历史进程。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纯粹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

4、《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该文的中心思想是要回答《阶级意识》一文已经提到的:无产阶级必须要和资本主义制度对自己的阶级意识的破坏和腐败的影响(即物化现象)作斗争。

•三个部分:
•(1)物化现象
•(2)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3)无产阶级的立场
5、《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该文是1919年6月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所成立会上所作的报告。

•卢卡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在其受压迫的时代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在与资产阶级社会领导权的斗争中,无产阶级需要运用这一重要武器,像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去发展和瓦解资本主义。

6、《合法性和非法性》
•该文完成于1920年7月。

在该文中,卢卡奇针对十月革命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关于革命问题的争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和非法性问题纯粹是策略问题,只要条件具备了,就应当发动革命,必须既摆脱合法性的呆小病又摆脱非法性的幼稚病。

7、《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该文写于1922年1月,是对卢森堡后期的有机论思想的集中批评。

•卢卡奇认为,虽然卢森堡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她在临终前的残稿《论俄国革命》中关于暴力、制宪议会、苏维埃制度、党的组织化建设等观点被苏俄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过高估计了历史发展的有机性质,对党的建设存在某种偏见。

8、《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创作于1922年9月。

它体现了卢卡奇在列宁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他反对卢森堡等人的自发论,肯定党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党组织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自发的水平提升到自觉的高度。

四、观点解读
1、总体性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的核心
•(1)卢卡奇对自己的总体性辩证法做了两个评论:
•一是认为它重新恢复了总体性范畴在马克思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二是导致对马克思的方法的黑格尔主义式的歪曲,即将总体性辩证法的核心地位与经济优先性对立起来。

(2)总体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它是共时性结构中相对于部分的整体,这种总体性消解现象的片面性,使孤立的事物获得了普遍的联系;
•第二,它是历时性视角中相对于有限历史存在的全程总体,这使社会生活的具体发展显示出特殊的定在性。

2、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对马克思思想研究
的天才发现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应当被看做是他早期哲学中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了物的性质,成为一种依赖人的客观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自律性来控制人。

•物化已经渗透到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导致了两个基本后果:客体的有机整体性的丧失和主体的孤立化与原子化。

进而,物化现实最终导致物化意识。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重要意义:
•其理论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否定尺度来颠倒韦伯的合理性指认,在生产技术层面开创了一种对工具理性(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这开启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辩证法”新的批判逻辑。

•但卢卡奇以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考方式将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化,过分简化了马克思含义极为丰富的“异化”概念,同时远离了“经济剥削”这个经典的马克思的理论语境,这直接导致了他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混乱性的理解。

3、作为历史主体—客体的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二律背反始终无法化解,因此卢卡奇将希望寄托于无产阶级。

•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是行为的主体,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体—客体,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就能够把辩证法当作历史的方法来完成革命实践。

•卢卡奇不是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出发,而是从自身的理论逻辑出发,把无产阶级定义为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4、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理论的落脚点
•由于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建立在生产的对象化之上,只要物质生产存在一天,物化就必会随之发生,这种残酷的现实逼得他只能转向从浪漫主义的意思解放中寻求解脱,因此他的理论逻辑终结点落在了阶级意识上。

•卢卡奇把客观可能性看做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核心,并将其作为欧洲革命的希望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