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阶级意识: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

阶级意识: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

阶级意识: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张一兵【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00年06期【原文出处】《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00年02期第59~63页【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3【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阶级意识理论。

作者认为,青年卢卡奇首先对阶级意识特别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了历史发生学的分析,既肯定了其相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又深刻揭示了这种虚假阶级意识内在的二律背反。

青年卢卡奇提出,不同于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直接性拜物教,无产阶级通过批判的中介性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必然形成具有历史透视感的先进的阶级意识。

这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正思想武器。

【关键词】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直接性/中介性方法[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0]02—0059—05 以我的研究结果,不同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物化颠倒观点,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却是建立在韦伯式的生产物化(对象化)之上,这也意味着,只要有一天存在物质生产,物化就会一天发生[关于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研究,笔者将另文详述。

]所以,这种现实的历史悲剧只有从浪漫主义的意识解放中得到解脱。

这也是他的理论逻辑终结点为什么必然是阶级意识的原因。

在青年卢卡奇看来,客观可能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核心,这也是欧洲革命的希望所在。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他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分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前提的;但他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确认却是黑格尔式的[青年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集中表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两篇论文中,一是《阶级意识》一文,二是《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的第二、三两节。

]一、阶级意识的历史发生学在青年卢卡奇的分析中,所谓“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4—105页。

)这是一种很形而上的规定。

通俗一些说,青年卢卡奇是以一种与社会发展特定状况相关的客观可能性为尺度,以确定作为一定阶级的总体意识状况。

他将这种研究意识的方法称之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关系”的“具体的研究”。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4页。

)也就是说,只能研究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状况相关的历史的社会意识。

“与具体的总体以及由此产生的辩证规定的关系”必然会产生“客观可能性的范畴”。

这种客观可能性基础之上的意识研究也就是“将意识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就能认识人们在特定生活状况中,可能具有的那些思想、情感;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联系到它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以完全把握,就能认识与客观状况相符的思想和情感”。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4页。

)必须承认,青年卢卡奇的这种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所以,他的阶级意识研究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非凡的理论气度。

青年卢卡奇认为,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5页。

)而是作为与一定社会存在的相关联的“总体的阶级”的意识。

从这种特定的历史关联性出发,认识阶级意识的本质就只有“依靠客观可能性的范畴进行历史分析”。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6页。

)这也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之中,从在生产过程中的某种特定的地位出发,这一社会的经济总体一般地讲可以被认识到什么程度?”。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5页。

)青年卢卡奇认为,在这一点上,人们是不可能超越“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为他们规定的界限和他们在这一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

由此也可以说,“阶级意识——抽象地、形式地来看——同时也就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6页。

)我以为,这一表述是非常精辟的。

由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类集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时段:首先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亚阶级意识。

这主要是指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出现与社会结构发生自觉关联的阶级意识。

在这一时期,客观上根本不存在整体的经济结构,而只有在专制之下存在的“隐蔽的、无意识进行着的经济发展”,而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不是社会经济控制的中介,而直接就是这统治本身”。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1页。

)从社会主体来看,“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等等恰恰意味着从概念上和组织上对这种‘自然的’地位的确定在经济上仍是无意识的”。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2页。

)所以,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只是隐藏在动机背后的历史发展的盲目力量”,因此它们是不可能被自觉意识到的。

这也就根本不会存在整体的阶级意识。

青年卢卡奇用打双引号的“阶级意识”(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8页。

)来表明这种整体阶级意识的历史不可能性。

换句话说,就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并没有出现产生阶级意识的客观可能性。

至多只会发生一种不自觉的亚阶级意识。

其次,是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意识。

青年卢卡奇正确地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随着等级制的废除,随着纯粹的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也就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5页。

)这主要因为“较之于过去时代的‘错综复杂的和稳蔽的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要简单得多了,而且首先则是由于作为历史动力的阶级的经济利益只是在资本主义时期才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4页。

)这时,“在资本主义下,经济因素不再隐藏在意识的‘背后’,而是就存在在意识本身之中”。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5页。

)同样从社会主体来看,第一次出现了“纯粹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只有它们的存在及其继续发展才完全是以近代生产过程的发展为基础的,以及只有从它们的存在条件出发,才可能设想一项组织整个社会的计划”。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5页。

)这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历史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当然,青年卢卡奇也指出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它自己的阶级利益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之中:“这种矛盾不是互不相容的矛盾,而是辩证的矛盾”。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8页。

)也是这种客观矛盾导致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虚假意识和虚伪意识。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是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的阶级意识。

与过去的社会相比,新生的“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生产形式,因此,它必然无视资本主义制度客观的经济限制,并表现为阶级意识的内在的辩证的矛盾。

这就说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形式上是适应经济意识的”。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2页。

)但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又绝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认识这个社会总体,从本质上说,它必然会变形为一种掩盖社会本质的“虚假意识”。

青年卢卡奇认为,“使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成为‘虚假’意识的界限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地位。

它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结果,不是随意的、主观的或心理上的”。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88页。

)同时,由于资产阶级还没有彻底打败封建阶级的时候,它新的敌人——无产阶级已经出现了,这就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顶峰同时陷入不可解脱的悖结之中。

青年卢卡奇列举了三个矛盾的“两重性”:一是资产阶级以“自由”的名义在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时候,必然变为一种新的压迫;二是资产阶级一方面确认阶级斗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想从社会意识中抹去它;三是“资产阶级一方面赋予个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意义的同时,另一方面,它通过这种个人主义的经济条件,通过商品生产建立起来的物化取消了任何一种个性”。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8—119页。

)这在认识论上,就表现为“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冲突。

以青年卢卡奇之见,“资产阶级思想始终地和必然地从个别资本家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经济生活,正因此也就造成了个人和不可抗拒的、超个人的推动一切社会的东西的‘自然规律’之间的这种尖锐的对立”。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1页。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只迷恋于经济生活的表面”,永远不可能“有能力揭示现象背后的真正的动力”。

这使得资产阶级这个时期的阶级意识只能表现为一种“最高程度的无意识,即极度的‘虚假’意识”。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2页。

)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意识,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成为历史现实阶段的阶级意识。

此时,“资产阶级‘虚假’意识中的辩证矛盾加剧了:‘虚假’意识变成了虚伪的意识。

开始只是客观存在的矛盾也变成主观的了:理论问题变成了一种道德立场”。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3页。

)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开始直接地自觉地遮蔽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用神话式的幻想关系来代替社会经济政治现实中颠倒的社会关系。

这也意味着,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成为反动的非历史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二、资产阶级近代哲学思想的二律背反《物化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一文的第二节中,青年卢卡奇转入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具体批判上来。

青年卢卡奇正确地看到,不能抽象地形式地看待任何一种哲学,“把它变成为一种人的思想本质固有的”超历史的东西,“重要地倒是要揭示这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存在基础之间的关系”。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9页。

)这是青年卢卡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提问方式的一种理解。

所以,青年卢卡奇对资产阶级近代哲学的分析主要地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近代批判哲学是从意识的物化结构中产生的”。

(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7页。

)青年卢卡奇这里的论说起点无疑是深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