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论语》。

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

《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墨:墨子《墨子》“非攻”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

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

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

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1)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要攻打颛臾。

“伐”,讨伐,攻打。

“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

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

无,不。

乃,是。

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

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他呢?“何……为?”是疑问句式。

(5) 夫子欲之季氏要这样做。

“夫子”在这里是指季氏,“之”,代词,指代“伐颛臾”这件事。

(6)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

力,才能。

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

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

(7)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8)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分得均就无所谓贫,大家能够和睦就无所谓寡,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

“无”,没有,无所谓。

“寡”,与“少”是同义词。

“倾”,倾覆。

3. 重点实词和虚词(1) 见:①看见。

例: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②拜见。

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2) 先:①已去世的。

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放在前面。

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时间在前的。

例:问且先于学也(《问说》)(3) 列:①位次,引申为职位。

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排列,引申为按顺序写。

例: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芙渠》)(4) 止:①停止,这里引申为不就任。

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留下。

例:止子路宿(《荷蓧丈人》)(5) 固:①坚固。

例: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6) 后:①落后。

例:子路从而后(《荷蓧丈人》)②后代。

例: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③时间在后面。

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7) 寡:少。

例: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8) 问:询问,与“答”相对。

例:子路问曰课前预习1、《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_______时代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及其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2、给下列加线的词注音,并解释其中的单音词。

①季氏将伐颛臾( ) ②虎兕( )出于柙( ) ③龟玉毁于椟( )3、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A、危险颠簸辅助B、危害仆倒辅助C、不稳定仆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4、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 相夫子(辅佐)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 社稷(国家)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 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分) 尔是过与(责备)5、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线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② )①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6、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7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

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A、相夫子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D、谋动干戈于邦内(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

8、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给这段文字加标点。

(2)该文选自《论语》,从中我们能看出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是( )A、教学相长B、诲人不倦C、不耻下问D、因材施教(3)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否看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答案课前预习1、儒家春秋思想孔子弟子二十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处身立世大学中庸孟子2、略3、D4、A5、①AC ②AD6、B7、(1)季氏将伐颛臾 (2)B(3)三句话反映出他们二人的矛盾心理。

明知季氏伐颛臾之举可能会遭到孔子的反对,但作为学生又不能不告诉老师,被老师批评后便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吾二人者皆不欲也”,想逃避老师的批评;对逃掉的责任,就索性亮明自己的观点,强辞夺理地说季氏伐颛臾是正确的,从而为自己辩护。

(4)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

(5)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

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6)D (7)E(8)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8、(1)子呼问:“闻……诸?”子曰:“……兄在……行之!”冉有问:“闻……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