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2、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3、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

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4、(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A.科顿B.波斯纳C.布鲁纳D.布鲁巴奇5、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的教育。

A.政治立场和观点B.政治思想品质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D.品德6、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B.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D.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7、学校中常见的期末考试属于( )。

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标准参照评价8、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予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制度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9、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

她应该属于( )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0、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总是先于感知运动的发展,这体现心理发展的特点是( )。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11、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A.文字材料B.口耳相传C.直观教具D.黑板加粉笔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13、小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不包括( )。

A.强化法B.自我控制法C.全身松弛训练D.示范法14、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5、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

A.集体舆论B.共同目标C.干部队伍D.活动1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17、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包括( )。

A.个人活动B.文艺活动C.群众性活动D.小组活动18、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1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B.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提出假设一一检查假设C.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理解问题一检查假设D.研究问题一一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检查假设20、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教学B.道尔顿制C.个别教学D.班级授课制二、简答题21、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题要点】(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22、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答题要点】(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索。

23、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答题要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三、材料分析题24、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答题要点】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25、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l5×3一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26、给予是快乐的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

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

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

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

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

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

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入环节。

【参考设计】问题(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

问题(二):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2.教学重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问题(三):导入: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

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他自己也非常想吃,没有给小妹妹。

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

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不简单的。

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