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有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须从了解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1、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需要的概念作一些具体解释:①需要是有机构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②需要是人类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③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征①对象性②动力性③社会性(二)需要的种类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划分)生物需要:指保持和维护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来划分)物质需要: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典型的安全需要有:(1)生命安全。

(2)财产安全。

(3)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

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自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我国古代的需要层次理论举例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足分,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妻,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什么是动机1、概念: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推动力。

2、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的功能有人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这个比喻不无道理。

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活动的方向予以调整。

①激活功能②引导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二)动机的分类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相对地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来划分)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饥饿、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兴趣、成就动机、动机和权力动机2、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对象的性质)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4、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5、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的起因)7、正确动机和错误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起因)二、动机冲突和目标确立●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也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种类。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

动机冲突就是为选择目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

三、动机与行为效果●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漠然的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效率降低。

所以,为了使行为卓有成效就应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水平上,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第三节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一)理论基础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一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强化。

(二)强化动机作用模型S……………R 强化物(刺激)(反应)(有机体需要满足后的愉悦状态)(三)什么是强化1.含义: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2.分类:①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由外部或他人施予给行为者的强化内部强化:自我强化,即行为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而增强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行为动机。

②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对取得优异成绩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属于正强化。

负强化: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等属于负强化。

③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延续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强。

(四)慎重使用惩罚(五)理论评价: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成就动机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二)动机模型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兰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

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满足感。

阿特金森1964年进一步把动机分成希望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并提出动机的强度(Ta)等于希望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强度之和。

即:T a=T s+T f其中Ts指希望成功的动机,它的强度取决于:①成功动机的强度(M s);②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期望值)(P s)③成功的诱因值(成功带来的满意程度)(I s)用公式表示:T s=M f×P s×I s=M f×P s×(1—P s)T f指避免失败的动机,它的强度也取决于:①避免失败的动机强度(M f)②失败的主观性概率(P f)③避免失败的诱因值(失败所带来的不满意程度)的强度(—I f)用公式表示:F f=M f×P f×(—I f)=Mf×(1—P s) ×(—P s)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TA=[Ms×Ps×(1-PS)]+[Mf×(1—PS) ×(-PS)]=(MS-Mf)[PS×(1—PS)]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1)当M>Mf时,个体将积极从事该项活动,而且当Ps=0.5时,动机的S力量最强,行为积极最高;<M f时,个体在该项活动将产生消极抵制倾向,而且当Ps=0.5(2)当MS时,这种抵制倾向,而且当P s=0.5时,这种抵制倾向最为强烈;(3)动机的强度是由个体的希望成功的动机(M 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 f)以及个体对成功的期望程度Ps共同决定的。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启示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

应该说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

因此,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之外,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直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三、归因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海德、罗特、韦纳(二)归因理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难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