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赏析曲词,认识曲词中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2、分析剧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体会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的复杂心情。

3、通过与其他崔莺莺作对比,认识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勇于追求自己幸福、蔑视功名利禄的独特闪光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曲词
2、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在对比当中深刻认识崔莺莺形象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
认识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点拨法、比较阅读
一、导入
PPT1:材料1: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

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具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提问:同学们知道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看的是哪本书吗?
明确:《西厢记》
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黛玉在看完《西厢记》之后对这本书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这一部分。

二、文本研习
在长亭送别这一段当中,有十九支曲子,由崔莺莺主主唱。

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表现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离愁别绪。

提问:在这一部分当中,你觉得崔莺莺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选取【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五煞】【二煞】五支曲子来分析一下莺莺当时的心情(一):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提问:“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自哪位词人的哪首作品?
明确: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提问:这支曲子描绘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明确:意象: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飞大雁醉意霜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人物心情:离别时的悲愁
(二):滚绣球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提问:这支曲子描绘了哪些意象?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明确: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阳、十里长亭
人物心情:对张生的依恋和不舍
(三):朝天子
人物心情:无奈抱怨
(四):五煞、二煞
人物心情:担忧害怕
张生上朝取应,为什么莺莺内心充满担忧?她担心害怕的是什么?
一怕张生科场失利
二怕张生旅途劳顿,带来病痛之苦。

三怕张生高中状元,产生见异思迁的想法。

寒士发迹之后抛弃妻子的故事在各处上演。

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给莺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她一直处在张生可能会变心的担忧和恐惧之中。

三、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曲词可以看到,《长亭送别》这一部分细腻地刻画了莺莺与张生离别时复杂的心情,形象立体。

但《西厢记》并不是某一天王实甫灵感迸发写就的,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是经过了多次演变才最终在王实甫的手里完善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厢记》。

早在唐代,元稹就写成了《莺莺传》。

金代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

到了元代,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修改完成了我们现在学到的《西厢记》。

明代《警世通言》中的《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的大致情节与主人公的名字与《西厢记》相似。

我们把这几个莺莺的形象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问题:阅读补充的几则材料,写一写在这四个莺莺当中,你最欣赏哪一个?说明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同组的学生交换意见。

小组讨论之后请学生发表自己对几个莺莺的看法。

明确:
第一则材料中的崔莺莺最为深情可怜。

她与两人的离别绝没有《长亭送别》这样的缠绵不断,然而却更为凄楚。

但当她面对张生的抛弃的时候,她无力反抗这一切,只能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张生的行为。

第二则材料是《董西厢》中的莺莺,在与张生分别的时候,还是难舍难分,但是莺莺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要张生去考取功名。

莺莺确实对张生提出了要求,而且这些要求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这与《长亭送别》中感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莺莺存在差别。

第三则材料中的莺莺,十分具有反抗精神。

这篇小说中的莺莺实在是个非常大胆的女性,当她发现张浩有可能要抛弃他的时候,她不会像《莺莺传》中的莺莺一样默不作声,反而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不惜上法庭争取,而最终获得了她所满意的结果。

所以,这四个莺莺的形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问题:在看了这么多莺莺的形象之后,思考《长亭送别》中莺莺的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闪光点?明确:1、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感情上十分坚决,坚毅勇敢外柔内刚。

看到材料四,当郑恒造谣说张生被卫尚书招为女婿之后,莺莺心里十分难过,但是在见到张生的时候还是义正辞严地诘问张生。

2、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宿香亭中的张浩和莺莺没有功名的阻碍,这是两个莺莺面对的不同情况。

在长亭送别当中,莺莺、张生、老夫人这三个人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谁和谁是一致的?老夫人与张生是一致的,所以不仅仅是因为老夫人想要张生去考试,张生自己在第一折当中也说自己是要上朝取应。

只是因为路过河中府的时候与莺莺相遇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所以张生去考取功名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莺莺能够跳出当时人普遍的价值观念,直接反对世俗名利观念,将其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崔莺莺冲破封建门第,轻视功名,追求爱情。

虽然感情仍是压抑的、含蓄的,但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显得大胆而叛逆,因而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四:课后作业
尝试探究不同作品中几个莺莺形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