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亭送别(2)完美版

长亭送别(2)完美版

【么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用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停妻再娶”;
“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 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 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 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 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 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 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 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插图欣赏
赴饯佳惊赖赖传匪行约艳简婚惊期
长 亭 送 别
请欣赏:黄梅戏电视:《长亭送别》
课文赏析
按照崔莺莺的行动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送别途中 深秋霜林图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黄叶衰草图
惜别目送 古道烟霭图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 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 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 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 的愁苦至极。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恨塞满愁肠胃”,莺莺“恨”的是什
么?从中看出莺莺的什么性格?
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突出了莺莺
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莺莺这种“轻功名、重爱情”的精神还在 哪里得到了体现?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
心情,直抒胸臆。
赏析“黄叶衰草图”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整个宴会笼罩在萧条的气氛中,莺莺的形象 是怎样的?
食不下咽——“眼底空留意,寻思起 就里,险化做望夫石。”“将来的酒 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眼面前茶 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 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 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 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 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 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 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赏析“古道烟霭图”
长亭目送何见何愁?
青山疏林、青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 嘶,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与 【端正好】两相辉映(甚至气氛更加萧瑟 更加凄冷)。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 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 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 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 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故事梗概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 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 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 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 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 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这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经霜的叶子怎么会和莺 莺有关系呢?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 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染”,枫林“红”是自然现象,而在这自然现象中 却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泪染”。全篇句句是 景,只一“泪”字是情,但就这么一个“泪”,是所 有的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经霜的树林,在充满 离别愁绪的莺莺眼中,尽是离人的斑斑血泪。一个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 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 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赏析“深秋霜林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
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渐紧, 北雁南归,霜林红染
整幅图画有什么特点?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 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 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 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 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 感伤的悲凉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 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 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 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 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 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故事梗概
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 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 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 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 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 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 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 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 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 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作者介绍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 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 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描写 男女爱情,刻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 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 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 创造了五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 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 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 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词曲中思王太白。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
什么会这样?

松了金钏,减 伊
了玉肌

有甚么心情花 得
儿、靥儿,打 人
扮得娇娇滴滴 的媚。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和【端正好】相比, 艺术手法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
过景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 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由情及景的手法,通
过心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 马慢走车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 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