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黄冈市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2012年6月目录一、项目背景 (5)二、社区矫正的需求分析 (5)2.1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 (5)2.2社区矫正的对象: (6)2.3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 (6)2.4社区矫正信息化发展历程及趋势 (6)2.5社区矫正系统建设: (6)三、市司法局概况 (7)四、系统总体设计 (7)4.1系统简介 (7)4.2建设目标 (8)4.3指导思想 (8)4.4设计原则 (9)4.5总体结构设计 (10)4.5.1 总体逻辑结构 (10)4.5.2 网络逻辑结构 (11)4.6系统结构体系 (11)4.7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5)4.8标准规范化设计 (15)4.9系统与各运营商定位平台接口设计 (16)4.10系统开放性设计 (17)4.11系统可扩展性设计 (18)4.12系统的界面设计 (19)4.13系统的设计特点 (20)4.14系统优势 (20)五、经济及社会效益 (21)六、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22)4.1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建设 (22)4.2总体功能描述 (23)4.3人员定位管理 (24)4.4档案工作管理 (24)4.5网上办公管理 (24)4.6帮教安置管理 (24)4.6系统管理 (24)七、项目实施 (25)7.1 时间进度安排 (25)7.2 项目的组织结构 (25)7.2.1 用户方组织结构 (25)7.2.2 开发方组织结构 (26)7.2.3 项目的人员组织 (29)7.2.4 项目实施阶段 (29)7.3 系统部署方案 (32)7.3.1 安装 (32)7.3.2 定制 (33)7.3.3 调试 (33)7.3.4 培训 (33)7.3.5 问题反馈 (33)7.3.6 系统维护 (33)7.4 培训方案 (33)7.4.1 培训宗旨 (33)7.4.2 培训目的 (34)7.4.3 培训方式 (34)7.4.4 培训考评 (36)八、售后服务 (36)8.1 服务承诺 (36)8.2 技术支持和维护说明 (36)8.2.1 概述 (36)8.2.2 服务宗旨 (37)一、项目背景社区矫正最早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开始出现,那些所犯罪行轻微的人不再入狱服刑,而是在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就地改造。

社区矫正进入我国后也成为我国刑罚体制改革后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社区矫正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预防这些人再次犯罪;二是回归社会,完成再社会化过程。

我国于2003年首先在上海、江苏等东部6省市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乡镇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现在已推进到18个省(区、市)的85个地市375个县(市、区)3142个街道(乡镇)。

在我国为期不长的试点中,社区矫正工作达到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接收矫正对象72070人、解除矫正对象20278人,重新犯罪率不到1%。

依据我国的国情,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对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可适用以下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而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统计的数字,就缓刑和假释两项,2000年,加拿大适用的比例最高,达到79.76 %,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法国为72.63%,美国为70.25%,韩国、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了45.90%和44.48%。

这些数据说明,世界主要国家处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人数已经超过了监禁人数,这与我国监禁人数占绝大多数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我国今后的司法工作中,也将把社区矫正人数逐步提高到70%左右。

二、社区矫正的需求分析社区矫正,是指将社区矫正对象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负责并组织社会力量对其采取监督管理、教育、帮助措施,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1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司法部基础工作指导司负责社司矫正工作的指导⏹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编制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指导管理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情况;⏹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

2.2社区矫正的对象:⏹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2.3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包括市、区县司法局管理人员、街道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派出所民警等2.4社区矫正信息化发展历程及趋势人工管理阶段(2003年—2005年)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六省市列为第一批试点。

基本上依赖人工管理、书面汇报,矫正工作者工作量大、效率低、对矫正对象无法量化考核等问题愈显突出。

信息化试点阶段(2006年—2008年)第一批试点成效初见,六个试点省(市)共接收、管理社区服刑人员4900多人。

2007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移动信息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提升了管理手段,效果显著。

截止到2010 年12 月,江苏省建有“社区矫正移动管理系统”的地市区已达13 个,占江苏省县区级总数的70%。

扩大试点城市,十二个省(区、市)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推广阶段(2009年)2008 年底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决定社区矫正工作2009 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

“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被业界普遍认为具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优势。

社区矫正系统的建设会带来大批稳定的客户入网,因此也是各大运营商必争的焦点。

目前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天津、山东、广东、河北、等地已纷纷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并且在的多个省份已经将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

2.5社区矫正系统建设:黄冈市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将我公司基站定位技术(LBS)和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够对矫正对象的位置和状态做出实时的判断,然后通过系统进行日常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定位监管、警示告知、信息交互、工作记载、网上审批、电子档案、数据分析、工作机制、信息发布及出境管理等模块。

三、黄冈市司法局概况黄冈市司法局位于湖北省东部,全市司法局下辖10个区县司法局,124多个司法所,在册矫正的人员大约1460多人左右。

为更好地对社区矫正人员更好地进行管理,将建立一套集矫正人员档案、工作记载、人员定位、信息交互等功能一体化的移动社区矫正平台。

这样,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各种动态及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状况,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决策,有针对性地指导督促基层司法所及时履行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职责。

四、系统总体设计4.1系统简介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系统是结合了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信息化产品和定位业务,针对社区矫正,为司法系统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加强对矫正对象位置的掌握、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减小司法局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开发的一套社区矫正信息化移动管理系统。

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移动LBS定位、通讯网络等技术,通过手机终端实现对被矫正对象的实时监控、信息交互;并结合短信、语音、3G视频等技术优势,实现矫正工作者与被矫正人员的信息交互,有效的控制社区矫正“五类”人群的活动范围区域,消除安全隐患。

整个系统必须保证网络安全性,无线数据通道安全性,并对相关人员信息,数据,进行保密处理,实现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矫正工作者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量。

4.2建设目标●运用科技手段对矫正对象进行有效管理●一键式操作,切实为基层司法所减负●表格自动生成,减少重复工作,提高效率●重点人员随时监控,控制重新犯罪●流程化减刑或收监,提高透明度、公正度●在册对象实现电子档案档案管理●解矫对象实现自动生成纸质档案备查●普及社区矫正系统的信息化使用水平4.3指导思想该系统要服务于司法局社区矫正业务的统一战略目标,将创新管理、结构优化、资源整合融入社区矫正的信息化建设中,建设便捷、准确、高效的《市社区矫正移动信息管理系统》。

从市司法局全局着眼,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把握全局。

本系统设计以需求为牵引,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做到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创建高效、简洁、实用、人性的工作环境。

考虑到需要与中国移动进行定位、语音等数据交互,因此必须做好系统接口设计;考虑到与定位数据实时性的交互和对接,需要充分考虑基础空间数据库与定位数据、业务数据的融合与匹配。

系统设计“以业务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以集成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作为总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严格管理。

并采用面向对象、面向服务、UML、组件化和构件化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做到技术先进,系统完整,架构统一,结构开放,网络安全。

4.4设计原则●系统高效性系统设计充分考虑社区矫正行使职能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国家通讯网的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安全优势。

采用先进的GIS、GPS、LBS等多业务定位技术,利用GPRS高速无线网络,使系统结构最优化,建设成本最低。

●系统继承性网络系统在设计选型上充分考虑将来向3G宽带广域多服务网的平滑过渡,跨平台的数据库系统也具有良好的数据可移植性,最大限度发挥原有部分设备的作用,如计算机网络,设备、软件等,最大限度上为用户节省投资。

●适度开放性采用面向对象的支撑平台和运行、开发平台,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继承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

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技术和“大对象”的概念,将一个特定的应用作为一个大对象来处理,使它具备一个对象所具有的广义上的封装性和继承性。

保证了各应用之间界面的清晰性、应用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安全性。

遵循当前各项开放式国际标准。

并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

有利于系统今后的功能扩充。

采用“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的实现方式,即整体分布实施,使得系统按照系统工程的特点分期、分批逐步建设和完善。

采用开放的开发工具,支持用户或第三方的二次开发。

在遵循相关接口标准的基础上,可按照系统的需求对不同厂家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集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配置,逐步投入、扩展和升级,保护原有的投资,使系统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和扩充性。

●高度安全性安全可靠性是系统性能好坏最为关键的一环,需要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安全管理手段,可靠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系统运行机制。

●设计先进性系统在满足当前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本着高定位、高起点的指导思想,使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根据信息化建设规划,以能够满足现在和今后3-5年的功能需要为考察的重点,同时能方便地向更高一级结构扩展以及系统软件的升级和改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