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鲁迅.ppt

第一讲 鲁迅.ppt



从哪里可以具体看出鲁迅思想的转变呢?(即鲁
迅前、后期思想的区别呢?)
(1)历史观
前期:从个性主义出发,任个人而排众数.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孤独的人)
后期:对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2)认识论

前期:重精神,轻物质,认为精神改造的成
功与否决定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具有明显的唯
心主义的倾向。
1996年10月16号《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 叫做《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
加了一个小标题《鲁迅论某报刊之增广“闲文”》。 “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 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喷 嚏的典故。开心自然是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 迎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
……他的人格和作品中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 殊途同归的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 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相同一的 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 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等的相对 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 人自由主义者(‘文革’中红卫兵那种造反有理 的观念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延伸)。”

又在《随感录四十一》中写道:“进化的途中
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进,
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
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明 确地勾画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抓住了新陈代谢这 个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但由于过 于强调社会进化的“直线性”特征,带有明显的“ 生物进化论”的痕迹,完全忽视了社会进化要经过 斗争的历史事实与规律,所以,无法科学地指出在 阶级社会中上层人与下层人矛盾的必然性,新事物 与旧事物矛盾的客观性。

鲁迅的社会、政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鲁迅
的文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时间不一样。

早期信奉“浪漫主义”,标志是长篇论文《摩
罗诗力说》。

五四以后,转向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 ——
主要从创作中表现出来。其文艺理论,也主要侧重
于现实主义。
三、研究鲁迅的意义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中的“反 鲁”问题

后期:认为同是青年却分为不同的人。不同的
人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思想感情也不同。他在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
道北京检煤渣的老太婆身受的酸辛,贾府的焦大不
会爱林妹妹的。”阶级论意识,代替了进化论的意
识,并明确指出,社会要发展必然要进行革命,而

后期:主张社会的革命,认为“一首诗吓不
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打走了。”从社会革命出
发,来看待社会进步的动力,其思想也就从唯心
主义认识论,转变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
(3)社会观源自前期:从进化论(the theory of evolution)
出发,坚信:“青年必胜于老人”,“新必胜于旧
”,“将来必胜于现在”(随感录四十一)。
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王朔的《我看鲁迅》 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 张闳的《走不近的鲁迅》 裴毅然的《鲁迅问题》等文章。
葛红兵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中认为: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一种理念、一种意 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人,又当 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 为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是那 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 清廷走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 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 不是怯懦吗?
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 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二、思想历程

学术界普通的观点是:四·一二是鲁迅思想发
展的分界线(主要指政治、社会思想和人生观),以此为界
,分为前期与后期。
简言之,鲁迅的思想历程是: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

作为思想转变的具体资料,是鲁迅后来收入自己
第一讲: 鲁 迅
一、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 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 (《野草》),回忆散文集1部(《朝花夕 拾》),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 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革命是痛苦,其中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对于左
翼联盟的意见)
(注:我说鲁迅前后期思想有不同,并不意味着说, 前后期思想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有联系的。特别是 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只是 到了后期,这种进化论思想更成熟,与辩证法等唯 物主义思想意识结合了。鲁迅的思想由前期到后期 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思想因素不断增加,而前 期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也被不断地深化,所以,到了 后期鲁迅的思想不仅更成熟、更深刻,而且也更丰 富了。)
今天对鲁迅的评说大概来自两个方面:
1、这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鲁迅的争论的 延续.
2、一些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说鲁 迅“不宽容”、“心胸狭窄”等等,七八十年 前这么说,现在还是这番话。
围绕鲁迅的这些“文化现象” 说明了这样 的问题:
1、鲁迅是中国20世纪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 的遗产。
2、鲁迅思想的当下性。
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 医失败的结果。一个号称为国民解放而奋斗了一生的 人却以他的一生压迫着他的正室妻子朱安。因为童年 长期的性格压抑以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 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高长虹对鲁迅的观察难道 就没有一点儿道理?创造社作家说他‘世故老人’, 对于鲁迅的为人,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终其一生, 他没有一个地位比他高的朋友,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 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仔细想一想难道鲁迅的人格 真的就是那么完美吗?
的杂文集《而已集》中的《答有恒先生》一文。
最早对鲁迅思想历程作如是划分的人物 是瞿秋白。
1933年,他以“何凝”为笔名写了一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认为,鲁迅的思想 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其身份是“从绅士 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 正的友人。”

此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这一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