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
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7、社会本位课程: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8、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9、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学习的教育材料。
10、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教师作主力、课程专家作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过程。
在我国,特指在国家基础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的开发1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13、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后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1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个性化、开放性的。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差异。
但是教学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教学导向作用。
15、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叫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1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18、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有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19、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0、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2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指将那些能够直接数量化的、而且存在量化途径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评价方式,具有标准化、客观化、讲求效率等特点23、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24、量化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和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的评价方法。
25、质性评价:是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式。
简答: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问题分为三类:是什么(事实问题),为什么(价值问题),如何做(技术问题)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揭示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价值(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优化技术(探讨技术层面的问题)2、辨析“学科”和“课程”的关系。
答:①学科的发展是课程研究的主要基础, 课程的研究又对学科的发展提出要求。
②学科在学校教育内的地位由课程决定。
③课程的设置离不开学科, 而学科的研究可以摆脱课程而存在。
④学科受其自身逻辑结构制约较大, 课程受教育目的的制约较大。
学科与课程各有自身的特点、结构、原则、评价角度等,各自有自己的体系, 因此, 对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又可形成两门学科学科论和课程论。
3、什么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什么优点?(缺点?)答: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
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什么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有什么优缺点?答: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优点:强化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5、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
答: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1)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是最抽象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4)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
这一课程形态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6、课程文本表现形式包括哪几个方面?课程文本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
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与学的主要材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
7、课程类型有哪些?答:(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5)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
必修课能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选修课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
8、简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答:(1)基础性:基础性是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贴近社会生活: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3)综合化:课程内容要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各种领域的统一和整合,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课程进入生活中。
(4)尊重儿童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
只有结合学生经验开发的课程。
课程才能为学生理解9、简述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答:1.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垂直(纵向)组织原则是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
水平(横向)组织原则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
3.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