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话课文的教学

童话课文的教学

浅谈童话课文的教学
在低年级课文中,童话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通过童话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一、故事引入,培养听话能力。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加之电教手段的运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并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

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在新授课前先让学生听录音故事,听时提出要求:认真听故事回答问题,美丽的公鸡和谁去比美?他们跟公鸡比美了吗?后来公鸡又遇到了谁?他对公鸡说了什么?从此以后,公鸡是怎样做的?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听懂故事讲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也要求学生听懂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

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专心听讲、认真记忆的良好习惯。

二、感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童话语言优美,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激发联想和热情,进入奇异的幻想世界。

1、指导分角色朗读。

童话中一般都有较多的对话,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故事中主人翁的性格和心理等特点,读好语气。

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狐狸的狡猾,乌鸦的心理变化,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

2、抓住提示语感情朗读。

课文中的提示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
比如,高兴地说、吃惊地说、不安地说、伤心地说等,教师可抓住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引导正确朗读。

如“小马难为情地说”,“难为情”是不好意思,应该采用稍低而慢的语调就符合词语的意思了。

这样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复述课文,培养说话能力。

复述课文直接为口语训练奠定基础,复述课文的形式灵活多样。

1、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2、创造性复述。

低年级学生由于对知识的触及始终停留在一个面体上,思维触角延伸的幅度极小。

为此,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常要求他们改变原文思路进行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故事。

如教完《骄傲的孔雀》一课,要求学生以“孔雀第二次出去散步,遇见百灵鸟……”这条思路讲故事。

3、理清课文顺序复述。

如复述第一册《秋天》一课,先引导学生看清课文共有六句话,前五句讲秋天的四个特征,第六句总结秋天到了,这样理清顺序后再复述。

复述课文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词汇,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连贯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能力。

四、续编故事,培养写话能力。

1、续编故事结尾。

有些童话故事,结尾留有余地,引人深思。

如《骆驼和羊》一课,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后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现?还有《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
扑去”,到底扑上去想干什么?吃了小羊没有?
2、拓展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中塑造的形象给予评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获得的知识,大胆想象,创造性地续编故事。

如教完《小猴子下山》后问: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小猴子身上有没有优点呢?根据你对小猴子的看
法续编故事。

学生编成了,有一种是: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它没有接受教训,仍然见一样、爱一样,结果一无所获;另一种是:猴子和小兔子成了朋友,他们抱着西瓜一块儿上山了。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为三年级写话打下基础。

五、课堂表演,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堂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

课堂表演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课文中的聪明的乌鸦、勤奋的狮子、勤劳的小白兔等,都成为他们乐于表演的形象。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

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2、促进词句理解。

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有几个动词:“掰(玉米)”、“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迫(小兔)”。

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动作,通过表演,学生恰当地理解了词意,并懂得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促进知识的巩固。

学完课文后,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故事
情节。

如学完《王二小》一课,编演了课本剧。

王二小放哨时的机敏、带路时的畏缩、牺牲时的豪迈,被表演的活灵活现;狂妄蛮横的日本鬼子近似机器人的步态让人忍俊不禁,怒火填膺;怒不可挡的“八路军”更是憨态可掬,学生表演的是那么地投入。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这样一来,学生与王二小产生了共鸣,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感情也愈加强烈。

课堂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