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9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2016-2019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错误。第3 段强调虚构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小说家更侧 重于虚构;第4段强调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体现在 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甚至故事和表述的中心被挪到 故事之外。“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 验……显得更有意味”可知,小说家对虚构的依赖没有降低。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1.读——读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确认对 还是错。
⑴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⑵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⑶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 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 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 式设误。
3.D【解析】选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 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 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 国文字学的改造”。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C。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 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 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 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B【解析】选项说“旧史学的研究”“受到古史辨派的无 情批判”错,属于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 语。
2016年全国2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B 曲解文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原文第二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 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 要素”可知,B选项中的“口耳相传”和“作家创作加工”是传 统故事和早期小说在流传形式上的差异,而非本质差异。二者在 早期的区别并不明显,使之区别清晰起来的原因是虚构的加强。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 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 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 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解题思路】B项,内容与原文不符,原因分析错误。原 文中说“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 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神话传说是文学。
2017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说法错误。气候正 义是环境正义运动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如何公平享受有限的 气候容量,它并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B项,“实际上就是限 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 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 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 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 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 的权利”。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 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 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 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016年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C。
【解析】选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 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 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是基 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 的“所载内容” 。
2.C 曲解文意 张冠李戴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C选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 说法错误。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 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不仅仅是把故事情节呈现出 来,还要呈现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同时“因为故事情节已不 再……意味”的因果关系错误,且“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的应是“小说家”本人,而非“人们”。
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过 于绝对化。文中说“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 料”。原文以《康熙王朝》为例,在于说明“发掘史料是一回 事”,但不能“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 能力。
2016年全国3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 力。
【解题思路】C项,曲解文意。原文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 证》中的话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 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 充分之处理也”,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 禹是否存在都怀疑,这是不对的,并不能由此推出“如果能充分 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王国维并非说不该“疑古”,而 是说不要过分“疑古”。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是反对不 充分利用史料而过分“疑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