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芜湖市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芜湖市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芜湖市金融业发展的调研报告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近,为研究制定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市人民银行、银监局、保险业协会等单位对全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截至2007年底,全市现有金融业机构33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家),证券业机构5家,保险业机构15家(财险9家、寿险6家)。

另有典当机构8家,注册资本1.25亿元;截至08年6月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67家,注册资本12.27亿元。

(一)银行业1、银行业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07年末,我市共有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等7大类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其中,银行业分支机构9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家。

全市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数390个,从业人员5126人;资产总额698.1亿元,同比增长24%。

近年来,我市银行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06年,在原芜湖市郊区信用联社基础上改制重组的中西部地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

2007年,经银监会批准,浦发行芜湖支行机构正式升格为分行,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皖除省会合肥之外的唯一直属分行。

2008年4月,邮政储蓄银行芜湖市分行在全省率先开业。

与此同时,县域银行业的机构体系也日益完善。

到2007年末,辖内三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造全面完成,徽商银行率先完成在辖内三县布点发展,交行在芜湖县增设支行和扬子农商行在南陵县新设支行获准筹建。

目前,我市在银行业组织体系、机构种类、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在省内仅次于合肥市。

2、银行业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

(1)资产负债规模双破600亿元大关。

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分别达到689.35亿元和678.84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3.09%、21.96%。

资产负债规模双双稳居全省第三位。

所有者权益10.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76%。

(2)各项存款增量首破百亿元。

截至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7.20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比年初增加120.16亿元,增量首破百亿大关,增量居全省第二;增幅达25.73%,高出全省8.9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通过我市和合肥、马鞍山两市的三年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各项存款余额增幅近三年来大幅增长,并已逐步超越合肥、马鞍山。

(3)各项贷款增量超过70亿元。

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6.11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比年初增加72.35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量居全省第三。

增幅18.89%,高于全省1.16个百分点。

同时,存贷比保持较高水平。

2007年末,全市银行业存贷比达77.67%。

其中国有大型银行存贷比为83.19%;股份制银行存贷比为73.20%;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4.69%,其中,扬子农商行存贷比为73.10%。

通过我市和合肥、马鞍山两市的三年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在06年出现下滑,07年有所回升,但落后于合肥市。

3、银行业发展质量达到新水平。

一是不良贷款持续双降。

2007年,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减少1.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31%,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1.71个百分点。

二是经营效益再创新高。

2007年,全市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实现经营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38.12%。

三是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2007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达到10.51亿元,较年初增长203.76%;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18.59%,比年初提高7.78个百分点。

其中,扬子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23%,比监管标准高6.2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92.9%,比年初提高21.93个百分点。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102.74%,比年初提高8.93个百分点。

4、银行业金融创新出现新面貌。

一是实施战略创新。

全市银行业机构积极采取银团贷款、发行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芜湖本土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二是推动制度创新。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六项机制,大力推进小企业贷款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快拓展小企业金融业务。

截至2007年底,全市小企业授信户数达8627户,新增786户;小企业贷款余额96.39亿元,新增15.01亿元,增长18.44%。

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21.13%。

三是推进产品创新。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企业贷款的评级授信、融资产品、担保方式上大胆创新,打造了多项融资服务产品。

同时在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产品也不断推出。

截至2007年底,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对原有产品进行梳理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优化整合和完善功能、提升内在价值等形式,推出的业务创新产品为101项。

其中资产类业务产品45项、负债类业务产品32项、表外业务产品24项。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

全市共有ATM机、查询机以及存款机等自助设备356台。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五是追求品牌创新,增强芜湖银行业的影响力。

如浦发行推出国内金融系统第一个规范模式下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农行推行的票据创新业务,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较有影响的票据集散地之一;市徽商银行设立专营小企业贷款特色支行的创新举措则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国家主流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二)证券业2007年,我市国元、华安、海通证券公司五家营业机构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942.7亿元,同比增长458%,其中股票交易额883.8亿元,同比增长491.6%;基金交易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59.7%;权证交易额60.9亿元,同比增长174.1%,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开户数9.6万户,比2006年增加2.6万户,同比多增2.3万户,成交量均创下历史年份最高水平。

2007年全年我市共有1家公司在境内股市发行上市,1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共筹资45.4亿元,其中精诚铜业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1亿元;海螺水泥向其股东海螺集团、海创公司定向增发3.1亿股(41.3亿元),收购其部分优质资产。

截至12月末,辖区5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达1245.8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841.6亿元。

此外,全市企业国内债券筹资也取得较大进展,市建投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海螺型材2006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到期后今年再次滚动发行5亿元,但与去年相比,融资成本明显上升,实际利率提高0.98个百分点。

(三)保险业1、市场主体不断增加。

至2007年末,芜湖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市级机构1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9家,人寿保险公司6家,与上年相比,新增都邦财险公司1家。

2、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全市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5.1个百分点。

其中,人身险累计实现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5.4%;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35%。

3、保险功能不断显现。

2007年,全市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累计3.1亿元,同比增长21.6%。

其中,人身险支出1.4亿元,同比增长33.5%;财产险支出1.7亿元,同比增长13.5%。

据统计,2007年全市保险业为近60万人次、8万多各类机动车,3025家企业提供了保险保障。

保险行业全市上交地方税款约2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四)担保业截至08年6月底,我市现有注册中小企业担保企业67户,注册资本总额12.2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4亿元的1户,1-4亿元的企业5户,在1000万元-1亿元的有36户。

2007年,全市担保机构累计提供贷款担保55.5亿元,07年度当年贷款担保额14.8亿元,20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担保额9.2亿元。

目前,我市担保企业主要开展的担保品种有贷款担保、信用担保、出口担保、大型设备贷款担保、个人房贷担保、船舶贷款担保、民间借贷担保等业务。

根据对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31户担保企业的调查,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有11户,占被调查企业的35.5%;从事房地产贷款、船舶贷款的有8户,占被调查企业的25.8%;未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企业有12户,占被调查企业的38.7%。

截止2007年7月底,31户调查企业累计担保金额52.06亿元,在保金额14.45亿元,其中市区企业累计担保总额为47.46亿元,在保金额11.75亿元。

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46.61亿元,在保金额12.79亿元;为房贷担保、船舶贷款担保、汽车消费贷款担保等5.45亿元,在保金额1.65亿元。

政府通过市、县(区)建投公司参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有9家,注册资本合计6.88亿元,政府参股资金为3.0亿元,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政府参股8000多万元,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担保5.1亿元,为企业短期融资2.4亿元。

政府参股的担保企业在累计担保金额、在保金额上均超过50%,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五)典当业截止2007年底,全市经商务部审批设立的典当公司8家,其中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公司4家;分布在镜湖区6家,弋江区2家;总营业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注册资本1.25亿元;总从业人员66人,取得从业证书的10人。

我市典当行业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房产和地产的当金业务,这部分占到全部业务的八、九成,民品典当业务较少,其他质押、抵押典当业务流动性良好,无一笔绝当业务。

参加2007年年审的6家典当企业资产总额18942万元,比年初增长32.5%,注册资本1亿元。

6家典当企业全年总贷款805笔,总当金额26281万元,年底当金余额14321万元,比年初增长了83.5%,实现税后利润543万元。

行业总体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六)金融环境1、融资结构明显改善,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从正规融资渠道看,除本地银行贷款外,辖区企业其它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一是异地银行信贷资金继续稳步增加,据调查,2007年末异地银行在芜湖市的信贷投放约为80.6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7.1亿元,年均增长14.6%。

二是委托贷款迅猛增长,2007年末,全市各类委托贷款余额35.1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5.6亿元,年均增长54.6%,其中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余额16.5亿元,较2004年增加12.2亿元,年初增长56.6%。

三是债券收益贷款实现“零”的突破,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向海螺水泥贷款6.5亿元,期限长达10年,该笔贷款资金来源于IFC 发行的11.3亿元熊猫债券收益,主要用于更新设备、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和改善公司财务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