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
育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
“感恩教育”是我校德育的校本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
本人结合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
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方面
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
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中华民族
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
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皇帝”、“小公主”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初中生,特别我校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
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
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自己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
感恩,《现
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存在于环境、我们成长于呵护。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呵护。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欠下了恩惠的账单!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更是无法偿还这张恩惠的账单。
人生的遗憾、愧疚、忏悔都来自于感恩的不足,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
因此感恩的范围应该包括:父母、家庭、社会、自然、自我。
我们还要让感恩成为推动和弘扬真、善、美的原动力,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启动良知的源泉,让感恩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压力、包袱、负担、任务、责任、习惯、原则、使命、信仰、动力、欲望。
当感恩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就会到来,真正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
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