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一、关于感恩教育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是这样解释的:“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感恩现状
通过观察、问卷、家访,以及与学生谈话、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学生的感恩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分析、归纳如下:(1)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2)家长对感恩教育的忽视;(3)教师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等。
1.父母之恩
如《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等。
2.老师之恩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如《理想的风筝》、《师恩难忘》、《程门立雪》等。
3.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谭千秋》、《生命桥》、《船长》等课文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4.自然之恩
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如:《黄果树瀑布》、《九色鹿》等。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恩情,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
(1)细读课文,知晓恩情。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包含丰富的感恩因素。
只有读懂了这些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学生才能从中知晓文本所要表达的恩情。
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认真仔细阅读,抓住重点,理清文本的思路,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知道父母、教师、大自然、社会等给予我们的恩情。
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恩情,教师首先在备课时细读文本,读通文本,提取文本中的感恩素材,读出文本背后的深意。
这样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
度指引教学。
(2)课内补充,知晓恩情。
语文是一种艺术,它以艺术的手法表情达意。
语文课文由于受到题材、文体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局限,不可能对知识面面俱到。
然而,小学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知识结构是不健全的,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更不能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文本的知识的不足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例如劝告人们要保护环境的课文《特殊的葬礼》,它是一篇环境保护的记叙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赛特凯达斯瀑布先后的不同变化,语言精练,表意深刻。
由于文体的局限,课文没有对环保知识做详细的阐述。
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仅停留在书面文字层面是不够的,他们体会不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情。
为此,教师要给予适当补充。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有关赛特凯达斯方面的知识及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环境的重要性,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感恩大自然的意识。
(3)课外阅读,知晓恩情。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羊跪乳,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故事和浅显、趣味的感恩童话故事;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名人名家的感恩篇章,富有现实
意义的感恩故事和当前社会反面事例,等等,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品味。
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4)指导朗读,读中抒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包含着撼动人心灵的情感,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恩情与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知道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特别是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
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感恩
(1)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在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人物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心灵得到熏陶,让感恩深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五年级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意义深刻的课文,文中用富有深意的语言叙述了黄果树瀑布从“赛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到“在群山中无奈地低下了她那高昂的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最后的消亡”,是一篇很好的
感恩大自然的教育题材。
通过阅读,教育孩子不能乱扔垃圾,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我借助多媒体,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了赛特凯达斯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的图片,首先给学生美的享受,视觉上的冲击,感受赛特凯达斯瀑布的魅力。
接着,我又出示赛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即将断流”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赛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根据文本内容,借助多媒体和教师语言的引导创设两种对比鲜明的情境,将学生带进文本,与文中的小动物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
(2)文本补白,想象感悟。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一种艺术,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
它一般是作者欲言而又未言之处,是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间隙地带。
这些间隙地带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要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充分利用“空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此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体现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原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