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月考试卷

历史月考试卷

黄陂三中高一年级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影响。

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3.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

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D.汉初分封同姓王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5.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

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6.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B.克利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C.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保障民主7.在罗马法的司法实践中,针对“一辆在前行的车,几个车夫帮着推之,撞上尾随其后的另一辆车,后面的车后滑并碾过一名年轻人”这一案件应该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出现了下列司法解释。

据此可知,罗马法A.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B.偏重技术,忽视法律观念指导C.注重传统,保留落后野蛮习俗D.权责一致,司法规则较为完善8.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政体多次更迭。

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是A.帝制B.君主专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9.公元前326年,罗马波提里阿法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负债人。

类似政策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也曾出台。

这一规定A.协调了奴隶主和奴隶间的矛盾B.明确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C.使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得以巩固D.使公民法日益完善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

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1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2.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广大的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1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更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14.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5.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

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16.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17.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

”容闳在这里A.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18.《临时约法》没有赋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的权力。

这样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的地位极不稳固。

这说明《临时约法》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D.制定的根本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20.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反映历史本质是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C.孙中山反对帝制,农民都拥护D.信息封闭,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到达农村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湘赣边秋收起义22.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

博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诗作是为纪念: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C.抗日战争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4.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

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德、英、法、美B.英、德、法、美C.法、美、德、英D.美、英、法、德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2分,第3题30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三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承旨、出政皆在于此——《檐曝杂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

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4分)?(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4分)?(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3和材料4的规定有什么不同(4分)?27.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50周年,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帮助他们回答问题。

(1)孙中山先生在《国事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请你把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编制成大事年表(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