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三历史8月考试试题-精装版

2020高三历史8月考试试题-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历史8月考试试题-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8月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8分)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C.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D.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2.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D.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3.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种历史撰述( )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B.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C.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D.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4.表1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据此可知( )A.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5.表2 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明经81 63.3 18 14.0 29 22.7 128制科88 65.7 10 7.4 36 9 134据此可知唐代( )A.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B.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C.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D.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6.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B.加剧了土地兼并C.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D.刺激了人口南迁7.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8.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9.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10.表3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秦6位两宋121位西汉47位明4位唐182位清0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1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12.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13.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14.1964—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4个,扩建了70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A.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5.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6.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17.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18.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xx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19.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xx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20.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21.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22.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23.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24.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西方中国观的变迁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第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2年5月,苏联和英国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缔约双方保证在对德国以及对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欧洲国家作战中,彼此给予军事及其他各种援助与支持;绝不与德国或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任何欧洲国家进行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缔约双方顾及每一方的安全利益,同意在再建和平以后,密切友好合作,以组织欧洲的安全与经济繁荣;遵照绝不为自身追求领土扩张及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两项原则而行动;绝不缔结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同盟,或参加反对另一方的任何集团;在战后互相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概括《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意义.(6分)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作为国民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他提出:“我们不独要革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的命,我们并且要革‘反革命派’的命,这才是彻底的革命工作.”在他看来,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还认为:“占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工阶级,那一派人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与军阀帝国主义者妥协,并压抑农工的人们,便是反革命派.”——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主要主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贡献.(6分)仙桃中学20xx届高三年级8月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A A B B D B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A答案 A C C C A BC题号21 22 23 24答案 C B D A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28、29题15分,共52分)25(1)原因:处于全国政治中心;拥有丝绸之路的交通优势;政府重视边防提供特殊机遇;屯田制度与官牧战马的推行;统治者采取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每点2分,共10分)(2)特点:经济发展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国民政府主导并实行统制经济;科研舆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重化工业与民生工业均有发展;开始关注西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每点2分,共10分) 历史作用: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人口大量西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为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与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3分)26(12分)示例一:论题: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①16到18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②19世纪: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结论: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二: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①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贴上了脏乱差等标签.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由落后中国变为英雄中国,其变迁受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三:论题: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①16到18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②19到20世纪初: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论:西方中国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四:论题:国力与中国形象示例五:论题:国际舆论环境与中国形象27.(15分)(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28.(15分)(1)内容:①军事和经济上相互支持;②绝不与德国及其同伙妥协;③战后合作,维护欧洲安全与繁荣;④提出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每项3分,答出3项即得满分)(2)意义:①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3分);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3分).29.(15分)(1)主张:①坚决反帝反军阀(3分);②以社会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3分);③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3分).(2)贡献:①继承发展了新三民主义(2分);②推动了三大政策的执行,维护了国共合作(2分);③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