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开题报告.doc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开题报告.doc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
指导教师: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目前我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维护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科学教育、公平教育、和谐教育的前提和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从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统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国家的教育发展,改变城乡教育分割和城乡教育分治的做法,把城乡教育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中,实现城乡教育双向、共同、均衡的发展。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某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构建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伴随着学龄人口的大量减少,有针对性的对现有城乡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划分与整合,对构建服务型政府及改善我国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目前的学术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综述
1.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11月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确立的目标是:2010年比全国提早两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15年比全国提早五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为加快“和谐榆次、教育强区”建设步伐,我们深入乡镇和有关基层学校,就“如何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张丽娜认为:“城市优质学校生满为患”的问题虽然得到了积极遏制,但一到招生季节,难免还是会出现“农村和薄弱学校生源不足,门庭冷落”的景象。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在国家低生育计生政策作用下,学生绝对数量减少。

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许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还有一些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孩子随父母转移到城区。

三是农村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家长对“择校”趋之若鹜。

曹燕和聂洪辉等人认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较大。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参差不齐,设置不合理、操作不规范,缺乏应有的科学性;相当一部分学校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管理方式陈旧粗放,教学组织、后勤保障、班级活动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依法治校还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管理内容,法规意识淡薄,随意延长或缩短学生在校时间,甚至课程开设不全,主学科挤占其他学科等。

张胜军和陈建祥认为;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优秀的师资往往更多地留在城市或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优秀教师流人少、溜出多、留住难,队伍建设问题较多。

一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从2009年起未来五年自然减员将达656人,新补充年轻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短缺;原接收企业学校工勤人员相对较多,可调配教师少,表面超编,实际短缺;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编制,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

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

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教职工达74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5%, 40岁以上的2706人,占54.6% , 30岁以下的747人,占15%, 25岁以下的65人仅占1.3%,青年教师断层现象突出。

三、研究内容
摘要
关键字
引言
一. 概念界定
(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政府教育职能
二. 城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二)师资力量、素质不均衡
(三)管理水平不均衡
(四)教学质量不均衡
三. 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体制原因
(二)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原因
(三)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原

(四)城乡居民教育程度决定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观念差距四.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法制化建设,解决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体制障碍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
好环境
(三)改进农村教育投入方式,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满足农村教
育发展
(四)实施城乡师资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师资力量差距
(五)制定相对统一学校建设标准,促进农村学校条件改善五. 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只有强化政府行为,才能促进教育公平
(二)只有加大投资力度,才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三)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参考文献
[1]张丽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51-52.
[2]曹燕,聂洪辉,吴曰友.和谐视野中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8):96-99.
[3]欧岚.城乡教育统筹的问题与突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5):119-112.
[4]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2
[5]刘云飞.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教研究,2009,(11) :87.
[6]张胜军,陈建祥.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政府责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
[7]阮成武.论社会建设中的政府教育职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9,(3):1.
[8]温衡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
索,2010,(1):43.
[9]陈敏,叶芃.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比较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89.
[10]刘延东.教育均衡:多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EB/OL].(2009-12-01)[2011-03-02]
[11]Barlow,Robin(Sept./Oct. 1970), EfficiencyAspects of Local School [J].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 1028-1040.
[12]张月英.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理论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
[13]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34.
[14]杨晓霞.从公益性与产业性角度看政府教育职能错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1,(4):12.
[15]佚名.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农村教育产品的供给”[EB/OL]. (2010-10-28)
[16]崔鹏.审计署公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八成以上被审计县挤占挪用教育经费[N].人民日报,2010-07-05:2.
[17]瞿瑛.本世纪初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0,(4):38. [18]孙艳霞.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11,(1):36.
[19]周晔,袁桂林. 教育的公正发展与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兼论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09,(8):8.
[20]Barr, N (1998),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329.
五、研究进度
1月27日至2月3日与指导老师见面并确定论文题目。

2月4日至2月11日收集材料并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2月11日至2月18日撰写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并继续阅
读相关资料。

2月19日至3月1日完成初稿,征求指导老师意见。

3月2日至3月16日修改初稿直至最终定稿。

六、预期达到的效果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有写作经验,由于以前在学校学习阶段都是被动的学校书面知识,极少就行论文的撰写,而且现在已经工作四年了,在这方面更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由于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就行论文撰写,时间和精力上有所冲突;最后,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导致论文实际撰写中存在困难。

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极力的查阅大量的资料,参考各种文献,来写这篇论文,对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分析出这样的结果,教育发展不均衡真实地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

均衡是理想追求,不均衡是普遍现状。

不均衡—均衡—新的不均衡—更高水平的均衡,是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斗争,也是推进教育不断向更高境界发展的动力。

所以我认为,只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调动一
切可能因素,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教育境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