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从环境污染的几大类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谈起,地讲解了环境污染的定义,介绍了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从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完善环境宣传和机制及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完善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保证人类身心健康。
关键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机制建设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有害程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100多种。
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漂尘、悬浮物等。
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
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
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着。
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碳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氯氟烃类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可怕的。
因此,我
们必须加强防治,减少污染,保护人类。
碳氧化合物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释放而产生,如汽车;摩托,以及工业生产中化工原料的燃烧,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光的红外线,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改变并破坏了生态平衡,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为氧气与血红蛋白亲合力的210倍,因而它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加,如果不治理,吸收二氧化碳的海洋表层将达到饱和,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据统计,到2057年世界的热带雨林可能全部消失,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充分吸收,在未来的100—150年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20%,平均气温提高℃,到21世纪末,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升高5至6℃,那时地球上将无现在的冬天。
因此,我们应重视其治理。
二、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
可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
②金属和酸、碱。
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
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
③农药。
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
对海洋生物有危害。
④放射性物质。
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
由径流带入海洋。
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
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
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
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
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
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
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
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三、饮食污染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
主要包括: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有机砷类、有机氟类、有机汞类等);各种有害金属和非金属(汞、砷、铅、镉、镍、锑、硒、钴、氟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苯并芘、亚硝胺、酸、碱、苯胺等)。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涉及范围较广,污染情况也较复杂。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合理科学施用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
由于近几年大量长期地乱施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同时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污染,进而给食品带来了污染。
为了防止通过化肥、农药、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必须经常进行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检测管理,加强环保教育,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制定各种农药和作物使用、收获、食用的合理安全间隔期。
要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对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的管理工作。
制订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卫生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依据,用以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保障人体健康
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
但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也正逐步增加,各类型污染正无时无刻侵蚀着人类生存的环境,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
反观“环境---社会”关系的社会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中协调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种种努力还非常不足,我们这个社会对于环境状况的恶化还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应对举措。
事实上,缓解环境问题,遏制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主动权在人类自身。
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变革,来促进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这当中,我个人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和完善,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
我国环境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成本过于外部化。
比如说,对于环境资源的使用没有支付必要的价格,过于廉价地使用资源而不注意生态补偿和恢复;比如说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不重视污染的治理,随意排放污染物。
这些举措
使得一些人在获得环境好处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的成本推给了社会、推给了未来,从而加剧了环境衰退
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一些具体制度,努力推动有关主体,尤其是各类,在生产过程中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纳入到企业生产的成本中。
要坚决防止出现所谓“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这里,一方面要利用适当的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合理消费和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相关主体的违法成本,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执法,抑制各种将环境成本外部化的违法行为。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环境污染治理的钱迟早要花,早治理早主动,晚治理就被动。
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都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增长速度。
我想这是非常有远见的。
在很大程度上,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物品,单靠市场机制是难以保障这种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的。
我们必须强调政府在提供这种公共物品方面的作用。
没有政府的有力投入、组织与监管,是难以获得迅速的环境改善的。
当然,在扩大环保投入方面,也应该注意必要的机制创新,努力吸引、促进各个相关方面,包括企业、社团与公众,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宣传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促进公众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来。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公众的环境意识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不适当的价值观念,导致不适当的社会行为,从而造成环境破坏,这是环境衰退的重要原因和机制。
而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则是促进公众价值观念转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盖轲,等.环境战略的新课题——绿色化学.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0.
2 唐星华,等.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江西化工,2002(2).
3《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全晓书新华网2006年06月06日
4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
报,2007(2):42-43.
5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