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文化导游词创编
湟中县河湟文化博物馆导游词创编有一句广告词说:心随我动,沟通无限,那我与在座各位朋友的沟通就从我的自我介绍开始。
我姓李,木子李。
主要性格就是热情、豪爽,所以说在这几天的游览过程中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和要求的话就尽管提出来不要客气,只要你的要求是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你解决。
那大家看看此时此刻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旅游车,它呢就是我们师傅一个流动的家,当然师傅也很喜欢它,我想说的是,在大家离开我们美丽的家时一定要做个潇洒状: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好,在这里呢祝大家玩的开心,吃的尽兴,把我们的热情带回你的家乡!
那么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我们在座的朋友拿出你们的热情来,积极地融入到此旅行中去,从现在开始我将履行导游职责,尽职尽责的做好这次导游工作。
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湟中县地处湟水中游而得名,境内丘陵谷地交错,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0%。
自元代起,现代汉、藏、回错居的格局就基本形成。
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不少原有的文物因为失去使用价值而离人们的视线越来越远。
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博物馆最突出的文化——河湟文化。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我国从华夏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代,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圣洁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
纵观河湟文化在黄
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将黄河流域分为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即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
区的中原文化;今
山东地区的齐鲁文
化。
河湟文化是上
述黄河流域四大传
统文化中的源头文
明化的重要标志,
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传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湾出土文物为例,当地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时期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器近2万件,这是其他地区所无可伦比的。
彩陶纹饰图案中的拟蛙纹亦作神人纹,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
蛙同
娃,女娲抟土造人
的古代神话传说的
最早形象化图案。
河湟文化与河套文
化、中原文化、齐
鲁文化共同铸就了
黄河流域文明化进
程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早期文化内涵,至少在北宋以前这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过耀眼的光芒。
如果说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
化内容为主;中原文化以农耕文化走廊即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齐鲁文化以海陆文化即蓬莱神话的文化内容为主,那么,河湟文化则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走廊的文化内容兼而有之。
接下来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博物馆,湟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湟文化的代表区域。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和繁衍生息,属古代羌
戎之地,是“古丝绸之
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
通道。
境内文化资源丰
富,自然环境优美,有
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独
特的宗教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
从形式上来看,湟中文化既体现出多样性,又体现出独特性;从内容上来看,湟中文化既有传统汉族文化的成分,更有汉藏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成分;从历史溯源来看,既有中原文化的介入,也有独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影子。
湟中县博物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迎宾路1号,紧邻我国藏传佛教圣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
前身为湟中县博物馆。
河湟文化博物馆
为国家文物局评定的国家三
级博物馆。
旨在为保存传承
河湟文化的可移动文物及非
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悠久的
河湟历史文化,丰富塔尔寺
大景区旅游内容,湟中县投
资4600万元建设开放的大型场馆。
湟中县博物馆为框架结构建筑,总建筑面积11142.25平方米,其中建筑主体三层,建筑面积5314.82平方米。
设计接待游客能力40万人次/年。
博物馆共分三层,一层为休闲购物和临时展览区,二层为湟中历史文物展区,三层为民族民
俗文物展区。
一层休闲购物和
临时展览区,展厅面积1400平
方米,已入驻湟中银铜器销售
点,大厅中央游客休息处放置
了投影仪,滚动播放电视专题
片、展厅介绍等,临时展览区
以书法、木雕、绘画、堆绣、
摄影等展示为主。
二层湟中历
史文物展区,展厅面积900平方
米,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分为
前言、原始文明、羌人家园、西陲重镇、贸易枢纽、佛教圣地、结语7个部分。
已陈列文物520件。
三层民族民俗文物展区,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反映在湟中生活的汉族、藏族和回族等世居民族生产生活,分为民俗活动、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口承民俗、手工技艺民俗、游艺民俗6个部分。
陈列文物540件。
其旅游资源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湟中县为把发展河湟特色文化旅游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把湟中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特色文化旅游主要目的地”的目标,依托本地深厚的河湟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立足于藏传佛教、道教文化和河湟古文化、特色生
态、特色餐饮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培育文化旅游市场,拓宽旅游产品内容,打造湟中以“八韵文化”、“八瓣莲花”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家也看到了,除了我介绍的河湟文化之外还有其他文化,请听我一一道来。
以“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为主的农村传统
民俗节日期间,全县
部分乡镇、村自发举
办民俗文化活动也较
有影响,主要开展戏
曲演唱、灯影戏演
唱、“花儿”大赛、
举办各种庙会祭祀活
动、体育竞技游艺比
赛等,给广大群众在
农忙之余带来精神愉
悦。
以上活动因纯属当地民间群众世代相传且自发组织,风格纯朴、自然,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原真性和重要的传承、保护价值。
以地方民族餐饮,藏刀、牛羊角工艺品,民族刺绣和饰物,宗教用品,牛肉干、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等土特产等为主的旅游特产商品在我县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
综合以上地方特色文化优势作为旅游发展资源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
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以湟中灯韵、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学韵为内容的“湟中八韵”文化活动在全县广泛开
展,影响力已名扬省内外。
其中学韵大力开展农民文化技能培训活动,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培训民间艺人2万余人,约有1万多人从事文化产业。
少儿艺术培训活跃,自2005年起全县每年培训学生4000人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学习性社会步伐加快,农民学习了解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知识的愿望更加强烈,各级学生更加勤奋好学,全县高考上线率连续四年列全省区县第一,职校生在校人数居全省第一,湟中已成为职教大县。
看来大家对民间艺术品很感兴趣啊。
那我就给大家说说咱们湟中的民间艺术及手工艺品。
为打造湟中民间艺术“八瓣莲花”文化
品牌,县委县政府自
2006年来共投入资金
400多万元对5家重点文
化产业企业进行扶持,
搭建展示平台,组织举
办大型“八瓣莲花”工
艺美术作品展览2次,
10余次赴外地展销,8
次参加全国及省非遗精品展览,组织举办“阳光工程”(农民画、壁画、木雕、皮影、镶丝)培训班,培训学员500人次。
通过以上参展活动、学习培训,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力度,提高了民间艺人的制作积极性,为湟中非遗的推广、普及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挖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省、市、县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制作专题片、开设展室大力宣传“八瓣莲花”民间手工艺品;通过举办参加省、市、县
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博览会、展览会,不断提高“八瓣莲花”知名度;通过制作“八瓣莲花”民
间手工艺品画册,使更多的人
更详细地了解湟中;通过制作
网页,使“八瓣莲花”民间手
工艺品经过现代高科技手段走
向省外,走向国外,走向世
界。
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毯织毯技
艺、湟中堆绣被列为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农
民画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通过一系列的宣
传,使“八瓣莲花”成为宣传
湟中的一张名片,成为湟中的文化品牌。
各位朋友,我们的行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合作。
我明白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期望大家给出你宝贵的意见,这样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努力和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山不能相隅,两人总能相逢”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能与大家相会,最后祝愿大家事事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