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
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
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
好的青花有玉质感。
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
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
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
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
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
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
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
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
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
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
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
“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
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
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
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
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
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
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
芝麻酱口、康熙都有。
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
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
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
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
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
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
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
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
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
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
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
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
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
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
梵文扁长,图案化。
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
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
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
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
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
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
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
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
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
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
乾隆色鲜,康熙青灰。
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
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
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
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
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xx与xx时期青花的比较: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
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
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
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xx鲜丽纯真。
xx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
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
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
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
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
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
新的品种有:青花xx、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
釉色细薄,不够滋润。
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
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
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
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
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
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
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
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
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xxxx主要特征(二)鉴定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
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1.靛蓝。
永、宣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2.晕散。
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
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
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
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
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3.结晶斑。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