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史话什么是民俗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以右手执筷?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
它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您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民俗,是否感到它的神奇与博大?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人类失去民俗,世界将会怎样?把皮鞋当手套,把爷爷叫奶奶,天时不辩、春闲夏种、颗粒无收……失去民俗,人类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老天津卫民俗奇葩民间版画-------------------------------------------------------------------塘沽版画****是天津市塘沽区的业余美术作者长期深入生活、汇集南北水印木刻的精华,创作出来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版画艺术,始创于50年代。
塘沽版画多取材于大海,表现大海所赋于的盐、碱、港、船、渔,“海”味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艺术特点上,塘沽版画融南(江苏)北(北大荒)水印木刻之长,又适当汲取日本水印手法,因而兼备北国雄奇之风与南国秀润之美。
在表现形式上,有金属版画、拓印版画、丝钢版画、水印、纸版、油印等各种形式。
1984年以来,塘沽版画已有80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300余件为中央美术学院、南京美术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等部门收藏;上千件作品在几十家刊物发表,并参加过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版画和中国版画展,许多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展出并获奖,曾两次获日本国金杯奖,以及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和《版画世界》奖。
汉沽版画****多以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渔业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巧、新手法、采用木刻、纸版、综合版、丝漏版和油印、水印等表现形式,注重版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汉沽版画创作队伍主要由工人、教师、美术干部组成。
这个群体创作的版画作品已达700余件,其中有34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及国际友人收藏,数百件件品在国内及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发表获奖。
大港油田版画******创作开始于70年代。
现已形成110多人的群体创作队伍。
大港版画风格多样,朴实感人,具有强烈的现代工业的钢铁气势和莽原拓荒的雄浑力量。
版画品种包括铜版、木版、丝钢板等。
创作作品600多幅,有200多幅入选全国及天津市大型展览。
其中70幅获奖,16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港油田杨俊的版画《油原畅想》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银版奖。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古建筑微缩-------------------------------------------------------------------天津民间艺术的“新三绝”之一。
艺术家李岳林从一九九四年开始,花费六年零五个月时间,创作了目前规模最大的微缩古建筑艺术品《红楼大观园》。
这一景观由七十五万多块单件组成,展开摆放面积达八十余平方米,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面塑-------------------------------------------------------------------天津民间艺术的“新三绝”之一。
起源于唐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面塑以日常食用的面粉为主要原料。
开始是一些北方农村妇女蒸制面食时,用面团做出水果、花卉、动物的造型,蒸熟后略加点染成为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的艺术品。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面塑从面食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品种。
面塑的原料配制不再经过发酵,色彩也不再是点染其表,而是揉进面团,蒸制后透明发亮,并采取了防腐防裂的措施,以便长期保存。
天津面塑题材广泛,主要为历史故事、风物传说、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和戏曲人物。
人物的精神境界和音容笑貌生动逼真,人物的服饰塑造得飘逸流动,富于质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面塑艺术家王(王字旁勺)从事面塑创作与教学已经十七年,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她创作的面塑艺术品《八仙过海》,精细入微,栩栩如生,堪称一绝。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蜡像-------------------------------------------------------------------天津民间艺术的“新三绝”之一。
艺术家尔宝瑞是中国蜡像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百余尊名人蜡像已被各大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东方欲晓》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五位中共领袖人物在一起的情景,出神入化,令人叫绝。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天津地毯-------------------------------------------------------------------天津著名的特种工艺品。
已有300多年历史,产品远销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它做工精良。
图案优美,色泽光润,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天津制毯艺人首创剪片和化学水洗的独特工艺,使地毯“洗如锦缎,剪如浮云”,而且花纹凸出毯面,状若浮雕,倍增艺术效果。
品种有裁绒、胶背、提花、化纤、天然色、依束等地毯以及精档艺术挂毯。
从本世纪初以来,在国内外评比中。
屡次夺魁或受奖。
现天津一些地毯厂可供中外旅游者参观、选购。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木雕-------------------------------------------------------------------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作品主要用于室内外装饰或家具装饰。
当时的木雕世家有房、云、赵三家。
房家擅刻狮子,云家则以刻凤出名,有“房狮云凤”之说。
清道光年间房家作坊传至房广元时,改“独条锯”为“锼弓锯”,使木雕艺术进入可细分层面、镂空剔透的境界。
光绪年间,木雕艺人朱星联把天津花鸟画构图方法与木雕结合起来,奠定了天津木雕的独特风格。
现代艺人刘杏林,人称“木雕刘”,专以花鸟为题材,雕出叶片与花瓣,中间深厚,边缘渐薄,玲珑精巧,栩栩若生。
1961年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刻制的花鸟屏和毛泽东的词挂屏,技艺高超,博得好评。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刘记砖刻-------------------------------------------------------------------天津的刻砖以前只是瓦工兼做的“细活”,并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
清道光以后,天津砖雕形成一支专业队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于建筑业的行业。
这个行业的带头人就是回族艺人马顺清。
他的刻砖作品气势雄浑,刀法细腻。
他独创的“堆贴法”加大画面空间,远、中、近景层次分明,提高了刻砖的艺术魁力,确定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
著名的“刻砖刘”(刘凤鸣)是这个行业的最后一位杰出艺人。
刘凤鸣(1889一1978年)是马顺清的外孙,他继承外祖父和舅父马少清的技艺,发展了马氏的“堆贴法”,创作了很多精美的砖刻艺术品和建筑工艺品。
如《九狮图》、《龙凤图》、《水浒》,以及表现现实生活的《渔家乐》、《丰收》等。
特别是《三国演义》,拼刻在7块砖上,幅长一丈左右,精刻的众多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背景是茂密丛林、巍峨城堡、汹涌江河,烘托出战斗的气氛,令人惊叹。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微雕-------------------------------------------------------------------也称米刻、细刻,有牙刻、竹刻之分,近年来又发展了发刻。
这种雕刻,即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和数毫米短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最精细微小的一种,其作品往往需要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检视,方能辩分字画。
由于它极其精细,难度较大,因而要求艺人具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熟练运用微雕工具三棱刀的技术。
刻作时,更需要屏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方能取得既精细入微,又笔法有致的艺术效果。
因此,微雕历来被称为绝技。
天津老工艺师孙墨林的象牙微刻作品《清明上河图》长卷,在长度只有43厘米,宽2厘米的画面上,再现了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名画。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绢花-------------------------------------------------------------------天津的绒绢花以人称“花儿刘”的武清县刘享元的作品最为驰名。
其作品曾在巴拿马赛会获四等奖。
南王坪村王永寅擅制纸、绢、绫、绸、通草花,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50年代初,绒绢花鸟艺人开始制作绒鸟兽,销往国外;70年代后期又制作绒绢昆虫;80年代,又发展了绒制滑稽动物、人物和绢制把花、盆花等。
天津玉丰泰绒花店的绒绢花,在逢年过节和喜庆日,畅销一时。
在制作技巧上保持传统工艺,而在造型上不断翻新,并逐渐扩大了新潮花、涤纶花以及头饰、胸花等。
经营的绒绢花和塑料盆景、工艺品、插花诸商品,现已达250多种。
老天津卫民俗奇葩天津风筝魏-------------------------------------------------------------------在北方,最受欢迎的风筝是北京厂甸的哈巴风筝和天津魏元泰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