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_4——服饰文化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_4——服饰文化剖析
服饰,有着很繁琐、细微的规定。作为一名 官员,除家常穿用的衣服外,至少还要常备 三种服饰:朝服,公服,祭服。 朝服:进宫朝见,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 朝服,否则就犯了“不敬”之罪。如西汉武 安侯田恬事;皇帝接受百官朝见,也要换上 朝服。如魏明帝接见大臣杨阜事。
公服:日常办公时所穿服饰。其与朝服的最
服饰文化
服装的功能
中国古代,衣服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用、伦理
和审美三方面: 1、御寒。《墨子·辞过》:“故圣人为衣服, 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衣必常暖,然 后求丽。” 2、遮羞。班固《白虎通义》说:“衣者隐也, 裳者鄣也,所以隐形自鄣闭也。” 3、悦目。《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 以悦目也。”
隋唐的锥帽
流行性 服装的变化,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
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流行性。 服饰流行包含有变异、趋同两个过程,先变 异后趋同,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流行风尚。 古代服饰的流行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政治 因素。应劭《风俗通义》:“赵王好大眉, 民间半额;楚王好广领,国人皆没颈;齐王 好细腰,后宫有饿死者。”体现为一种自发 的趋同意识。
簪花,又叫插花或篸(簪的异体字)花,是
将花朵插戴在发髻或冠帽上的一种装饰方式。 所戴之花,可以是真花,也可以是用萝帛或 其他材料制作的假花。传世的唐代绘画作品 中,多有妇女簪花的形象,如署名周昉的 《簪花仕女图》。
周
昉 簪 花 仕 女 图 局 部
3、刺青 刺青,又叫锦体,即在身上雕刻花纹,因为花
服饰流行的时尚,往往受到比审美意识要复
杂得多的社会观念的影响。醉心于竞尚时新, 除了对美的追求外,有时也表现为低品位的 思想格调,诸如趋奉争宠、贪慕虚荣、附庸 风雅等。但从宏观上说,这也是社会物质生 活、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表现之一。 服饰的流行往往是短暂的,一时的。
三、古代官员的服饰种类 中国的礼法,对不同场合下应该穿用不同的
宋代刺青之风更盛。如岳飞的母亲,在儿子
宽阔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母训;张俊 部队里年轻力壮者者从臀部以下到脚踝文刺, 称为花腿。《水浒传》中描写了许多身上带 有花绣的人物,有的还因而得名,如九纹龙史 进、花和尚鲁智深等。
纹都涂上青色,故而亦称雕青。其源头当是古 代的“黥刑”;盛行于中唐以后,其目的不 外乎美观和显示英雄豪壮两点。 最初的刺青者,大多是市井恶少或军人,所 刺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长安有名张幹 者,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刺“死 不怕阎罗王”。王力奴者,全身遍刺山水、 草木、鸟兽及亭台楼阁。
蜀人赵高背部刻沙门天王像,犯法之后,官
二是对艺术的认同。如唐代以剑舞著称的公
孙大娘,其舞蹈服是改造过的军装。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 三与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陆游《老学庵笔 记》:“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 古代礼法对于流行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特 别是对那些超出寻常界限的“奇装异服”, 往往持禁止的态度。《礼记· 王制》:“作异 服者杀。” 甚至将“奇装异服”称为“服 妖” 。
流风所及,善于修饰、姿容美丽的男子,往
往引起世人的瞩目,他们的装饰打扮,对社 会风成都风流人物竞相仿 效的对象。或有善嘲者,见侩猪曰:“此豚 端正,路侍中不如。” 柳仲郢,史称其“以礼法自持„厩无名马, 衣不薰香”。
2、簪花 唐宋时期很普遍的服饰之一。
时代性 服饰的发展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政权更迭:“改服色,定服制。”
通常根据服饰的时代性,考古学家可以断定
出土文物的年代;同样,掌握了服饰的时代 性,作家和艺术家也更容易成功地再现历史 人物和历史风貌。后者如唐代名噪一时的大 画家阎立本的《昭君出塞图》,将晋代才出 现的“锥帽”画到了作品中,就遭到时人的 批评。(参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妇人为丈夫之象, 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于此。” 前者指女着男装,而后者则指男子薰衣粉面, 过分注重外表的修饰。沈既济《任氏传》言, 韦崟风流好色,闻友人得一佳丽,“遽命汲 水澡颈,巾首膏唇而往。”
此外,唐代文献也多有男子重视姿容的记载。
李山甫姿容秀美,发长五尺,每沐浴后,使 二婢女“捧金盘承而梳之” ;卫玠注重美容, “盥面用化玉膏及芹泥,故色愈明润,终不 枯槁”;晚唐时期赵匡凝矜严盛饰,每梳洗, 前后置双镜以自照。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白皙美姿容”,“日傅粉施朱,锦衣绣 服”。有杨再思者媚之:“人言六郎面似桃 花,再思以为桃花似六郎。”
大区别在于繁简之分。 祭服:祭祀时所穿特制的衣服。 朝服、公服、祭服都是礼服,也称法服。与 礼服相对的是常服,也称便服、野服。 此外,还有吉服与凶服之分。年节喜庆时着 吉服,要求华丽光鲜、整齐洁净;灾荒败亡 时着凶服,要求用缟素。表明古人对上天的 敬畏意识和忧患意识。
四、唐宋时期的服饰文化 (一)男性 1、敷脂熏香 盛唐时期,男性装饰多具女性化特征。李华
吏不敢杖脊,恃此为害坊间。李夷简任剑南 节度使时,用杖刑将其背上的天王像打得稀 烂。后来,赵高袒衣挨门乞讨,声称“讨修 理功德钱”。 唐五代刺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多与诗 歌有关。荆州人葛清,颈部以下刺三十馀图, 每图表示白居易一首诗,人称为“白舍人行 诗图”。如“不是此花偏爱菊”,图为一人 持杯临菊丛等。
二、服饰的主要特征 服饰的实用、伦理、审美、政治等意义,既
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服 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流行性等 特征。 民族性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服饰文化是一
个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心理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子所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又如异人衣楚服之事; 另一方面,在民族交往中,各民族文化之间 往往持开放的态度,并尊重异族服饰习俗。 《韩诗外传》载廉稽出使楚国事;唐代律令 也规定,允许“各服本国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