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富阳市永兴中学蒋旭华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现特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阐述如下:一、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一)通过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深广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帮助学生走出成长、发展、学习、交往中的困惑,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有利于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泽载物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小学生心中,培养中小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应对能力。

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文明社会、全面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三)当前,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学生伤害事故和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随着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一些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常常对学生造成困扰;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不彻底,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重视不够。

受这些不利方面影响,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上容易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缺乏直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些甚至走上危害自身、危害社会的极端。

在此情况下,大力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远离伤害,掌握应对困难和危险的方式方法,懂得生命的可贵,明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大意义。

(四)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

过分地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

现行具体的教育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的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教育缺乏整体和实效。

本课题通过对科学课堂、专题教育和综合活动课的实践,从生命教育内容、有效途径及课堂模式等方面入手研究。

旨在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生命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

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有综合课、渗透式及社区教育的参与。

综合课。

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课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等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

另外,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

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形成合力。

所谓综合课,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

渗透式。

所谓渗透式,是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实施。

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此外,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

学校、家庭、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应组成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综合体。

学校要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确立“一切为了生命”的崭新育人理念,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建构生命教育—--当代基础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

具体分解目标如下:1.在育人目标上,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原创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新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生命教育是教育元基点”的理念,重点构筑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探索有效教育途径等。

3.建构生命课堂,提升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

4.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通过“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努力探索“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丰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5.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当代基础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研究科学新课程标准将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

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

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

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落实是构建科学生命课堂的关键所在。

此外,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

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

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学生层面主要要让每个学段的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

其内容可包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

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五个方面。

各年级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建构。

因此,我校开设的综合时间活动课也是对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延伸。

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具体如下:1、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

2、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

3、懂得克服不良嗜好,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能够正确应对敲诈、恐吓等事件。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增强抵御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观、自我评价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5、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与尊重父母、师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培养协作精神。

6、了解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

对生态危机有清醒的认识,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7、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在灾害发生时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等。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机渗透到各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方面可加强学科教学,以学科渗透为主,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

另一方面可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

还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学科教学2、专题教育3、社会实践活动五、课题研究的假设与理论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指导下,通过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等课程的实施模式、符合生命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创设等途径,以实践中学、体验中学为主要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就能使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使其具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和幸福之人。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一)“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二)建构主义理论(三)多元智能理论(四)生活教育理论本课题想在生命教育课堂模式研究上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课堂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

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最好也是低效的。

新课程、生命教育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生命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

需要探索合符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生命课堂模式:1、生活化的课堂模式2、主体性的课堂模式3、创新性的课堂模式4、“绿色”的课堂模式5、合作化的课堂模式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安排(一)研究对象:全校7-9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等,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6.2—2006.7):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尤其是对落实三维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课堂教学调查:帮助任课教师总结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所存在问题的诱因,制定整改措施,提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