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段朗读,划分段落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多音字:作、乘、笼。
2.说说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
3.分段朗读,根据内容划分段落。
1.多音字组词。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用时:20分钟)1.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突出人多的画面,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人,补充第2自然段省略的内容。
(2)课件出示体现街市热闹的画面,图文对照,理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2.再读课文,感受画家的技艺高超之处。
1.自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互相交流补充省略的内容。
2.自读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形态各异”。
3.读一读第4自然段中体现画面有意思的句子,体会张择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摆小摊的农民做买卖的道士乡下来的船工走江湖的医生留长胡子的摊贩3.课文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全文,了解古画价值。
(用时:5分钟)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回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赏古画。
4.《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先让学生自学交流,抓住主要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图画中的哪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张择端的画技高超、传神,画中内容丰富,极富趣味。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教学重点)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学生再读课文)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课件出示,学生指认)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
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
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生:......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了关于旅游的事情,去年我也利用暑假时间去了一趟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里我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这幅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我也把它拍了下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学生浏览)。
师:从同学们的惊叹声中,老师能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幅画。
是的,当时在中国馆展示的物品很多,很丰富,但这幅流动的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你们知道吗?其实它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精心制作而成的。
(板书《清明上河图》)那同学们想不想来了解这幅画?生:想!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幅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加星号)师: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
谁能谈谈对“名扬中外”的理解?生:名扬中外就是名气很大,中国和外国都知道。
师:你能说说跟它意思相近的词吗?生: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词语,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从名扬中外这个词当中,我们足以看出这幅画的分量。
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找到第20课,我们根据阅读提示来读书。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动态、唯美的画面及优美的配乐,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阅读期待,为文本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请看大屏幕,我请一名同学来读“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一生读阅读提示)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书,老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老师觉得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师:谁来读?(一生读)老师随机纠正读音,重点读准多音字、轻声。
提示停顿、节奏感。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词已经掌握得不错了。
【设计意图:以出示“阅读提示”的方法,明确读书的要求,既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又引导了思维的方向。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一)学习第一、五段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通过读书,都有了哪些收获和认识?首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
师:哦,你了解到了作者。
生:我了解到这幅画画的是北宋的内容,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生:我了解到这幅画的大小。
师:你来说说。
生: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师:真会读书,还了解到了大小。
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张择端画的这幅画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风貌……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老师想请你再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下。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读)师:通过画还能看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生: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其实这一小节告诉我们这一幅画的历史价值。
(板书:历史价值)(二)学习第二三四段师: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信息,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2、3、4自然段,一会我们来交流。
(生默读2、3、4自然段,师巡视指导)师:读了234自然面,你又知道了什么?1. 人多。
(板书)生:我知道画上有很多人。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板书:人多)生:读“光是画上的人就有五百多个……画在上面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
(出示第二段,打红“光是……画在上面了”)师:(引读)“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有____”师:仅仅只有这些人吗?生:不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后面的省略号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____这个省略号告诉我们不仅仅只有这些人,那大家想想,还会有哪些人呢?生:还有卖鱼的。
生:还有耍猴的。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就是说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出示街市图片)人多吗?而这只是这幅画其中一个地点出现的人物。
师: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2.热闹。
师:除了人多,你还知道了什么?生:街市很热闹。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街上又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生:“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师:这里有个描写人物的词用的特别好,知道是那个词吗?生:形态各异。
师:哪几句具体写了形态各异的人?生:有的骑着马……溜达。
师:你能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词语,你真会学习。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的店铺,来来往往的行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怎么会不热闹呢!而这样的画面,正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据资料记载,北宋年间的汴梁非常兴盛,城内有四河流过,道路通畅发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100多万,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有各种店铺,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呢?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而《清明上河图》正是描绘了北宋汴梁太平盛世的热闹、繁荣的景象。
师: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街市,画家都把它们浓缩在一张画上呈现出来。
(出示句子)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师:读了这段话你关注到了哪几个词语?生:不到一寸。
生:黄豆。
生:清清楚楚。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
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也关注到了这几个词语(打红词语),那么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生:我觉得张择端的画技很高超。
生:我感觉到他下了很大功夫。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去体会张择端那高超的画技。
(指名读)师:是呀,正是画家有这么高超的技艺,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3.情景:师:让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我还知道一个有意思的情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下吗?生:有个骑马人差点撞到了轿子上。
师:你讲得真好,语言简洁却概括出了故事的大体意思。
这个情景真有意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有意思的故事。
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音乐起,教师读“最有意思的是……赶小毛驴”)师:同学们,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3到4人)生:我看见了……听见了……师:你看,张择端把类似于现在的一个小小的交通意外的这件小事,描绘在他的画面上,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身临其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_____”(引读)生:(齐)“传神啊!”师:正是因为张择端画的画如此传神,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运用朗读、默读、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读书,抓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交流,轻重适宜,有的放矢,有效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1. 补充资料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和感受,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