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而且广泛涉及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课文《香菱学诗》以香菱学诗贯穿全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表现了香菱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也表现了林黛玉乐为人师、率真自信的性格和深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常识上涉及了古代诗歌的鉴赏知识,内容上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从小说详细叙的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
联想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由于《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博大精深的一部,也是初中学生最不熟悉、最有难度的一部,再加上古代白话文与现代语言有了一定的差距,且需要一些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所以讲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充分预习才行。
学情分析:
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学生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并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展示、引导、探究、归纳、点拨等方法,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水平;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苦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难点:对香菱所作三首诗的鉴赏。
教学方法:分组展示、引导探究归纳点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一、导入:以著名作家王蒙的
话导入。
看投影,明确任务。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1香菱写的三首诗中哪首最好?为
什么?
学生代表展示研究
成果。
使学生理解香菱作
诗取得的成就,培
养学生鉴赏诗歌的
能力。
2香菱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代表展示研究
成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赏
析小说中塑造人物
的方法。
3黛玉又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代表展示研究
成果。
强化学生的阅读赏
析小说中塑造人物
的方法
4作者对她们寄寓了什么样的情
感?教师点拨,明确并放歌曲《叹
香菱》,十二金钗图片。
学生探讨。
使学生理解《红楼
梦》主题,了解曹
雪芹,激发学生阅
读《红楼梦》的兴
趣。
5香菱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代表展示培养学生提取信息
和概括的能力
6黛玉教得成功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代表展示继续培养学生提取
信息和概括的能力7从香菱学诗和黛玉教诗两方面谈
对我们学习语文有哪些启示?
学生探讨并归纳。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的能力。
解决问题解决学生理解香菱作诗取得的成
就,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认识到
创作来源于真情实感,创作的过程
是艰辛的。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主观
的努力和客观的辅助。
品评、归纳,提升
认识
使学生理解香菱作
诗取得的成就,培
养学生鉴赏诗歌的
能力。
提升认识
解决学生了解曹雪芹对作品中女
性的尊重、赞美与同情的情感,认
识到这在当时社会是进步的,激发
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了解曹雪芹及其作
品,激发学生阅读
《红楼梦》的兴趣。
创设情境用名人的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创
设学习的情境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
的能力。
能力提升用歌曲渲染气氛感受香菱的悲惨命
运
理解《红楼梦》的
作品倾向
用红楼十二钗图片故事引发学生
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了解其他人物的故
事
丰富知识,激发阅
读兴趣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红楼梦》
品诗资质
成功(1)内因:自身因素态度乐学、善学、苦学
品人(2)外因老师因素引领
环境因素宽松、激励
课堂小结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二三题。
课后反思
《香菱学诗》的课后反思
自读课《香菱学诗》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博大精深的一部,也是初中学生最不熟悉、最有难度的一部《红楼梦》,况且古代白话文与现代语言有了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一些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再加上初三学习紧任务重,所以用一节课完成教学必须有所侧重。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定位在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并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上,并通过完成对香菱所作三首诗的鉴赏体会《红楼梦》的博大精深。
在课程进行中,因为分组同学课前对自己的任务准备比较充分,所以这两个环节的展示达到了教师的目的。
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香菱的苦学作者是分层次写的.你能找出来吗?”涉及精微的比较,对初三学生来说太难了,同学们的反映没有跟上。
以后要在学法上再下功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