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雨情
——读《桃花扇》
寒假在家,读罢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受益匪浅。
这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上佳作品,我怀着一颗谦卑虔敬的心写下我的心得。
就手法而言,全剧最突出的就是对比烘托。
在剧中,人物性格的强烈对比,一方面强化了读者对人物的褒贬意识,人物的个性愈发鲜明,另一方面突出升华了主题。
阮大铖本为臭名昭著的阉党,遭到东林复社君子们的痛骂和世人的白眼。
为了重新博得世人的好感,他企图拉拢侯方域为自己说情,在侯梳拢香君时,赠给香君钗环帛衣。
香君知道是阮大铖赠物后,不由分说,脱去衣服,拔掉首饰,掷地有声痛骂阮大铖。
这就是里面第一次正面表现香君品格气节的“却奁”,阮大铖因为香君却奁而心中记恨,更记复社中人对他的无视,辱骂,嘲弄,日后对东林党人屡次加以迫害。
侯方域拒绝为他说情,他便进谗言诬陷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迫使侯方域北上投靠史可法,新婚燕尔,终劳燕分飞。
后来崇祯自缢,马士英把这风雨飘摇的历史关头当做他的得意知秋,明知福王“三宗罪,五不可立”,却拥立了福王,自己投机做了宰相。
而后他又提拔阮大铖等小人,在阮大铖挑唆下,纵容田仰强抢为侯方域守节的李香君。
香君撞破头,血溅宫纱扇,这才得以守在媚香楼中。
后来宫中排戏选优,香君所在的旧院未能幸免,香君被拖下楼。
看见马士英阮大铖都在,便开口痛骂,“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乾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这就是著名的“骂筵”香君言语间更展现出一份女子少有的豪气和胆量,相比那些迫于淫威便劝她下嫁的郑妥娘,卞玉京,体现了她的品格出众。
让香君一生追随的侯郎有是个怎样的人物?个人认为,孔尚任着重表现的是他的人才,论气节品格,没有其妻香君明显。
用“温其如玉”来形容侯公子是恰当的。
侯郎比起其妻子少了傲骨,但却是有谋略,明大义,赤胆忠心的正人君子。
模仿父亲的口吻写信劝左良玉不要移兵就粮,告诉史可法福王不可立,防河时料到许定国会反。
这些均可看出这个侯公子是符合中国古代文人治国平天下的评价标准的,祸乱伊始,他始终与那些复社君子,朝中贤良共进退,不贪幕名利。
逃亡途中见到香君千里寄来桃花扇,便知妻子的情义,“小生如何报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左良玉,史可法一心护国,不顾个人得失,却遭排挤,最后左良玉气急吐血而亡,史可法跳湖殉国,令人低头唏嘘不自禁。
而在伪朝用力前后,马士英,阮大铖,杨文骢等小人或投机或趋炎附势。
史可法召集四镇商议护国大计,四镇却为了争位兵戎相见。
马士英初为宰相时,阮大铖便低头哈腰献媚,在“媚座”一出中,势力嘴脸暴露无遗。
更有人在伪帝弘光逃难时勾结北兵,将皇上出卖。
戏中还有一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说书的柳敬亭,为劝左良玉,救出侯方域两次传书,第二次让自己深陷囹圄,俨然一个豪侠。
复社君子与他来往慎密,称他为我辈中人,左良玉身边的人说,“这位柳先生,竟是荆轲之流,我辈当以白衣冠送之。
”
场景跨度大,人物繁多而脉络清晰。
无论是杨柳依依,水波潋滟,风软雨柔的秦淮人家,还是前路迢迢,水疾风紧,凶险频频的奔袭的沿途景色,还是帅府,将台,舟中,楼上,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舞台演绎着自己。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故事,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人物的善恶美丑演绎到极致,戏份演到最足。
侯郎因被阮大铖诬陷儿奔走北方,同样又因为复社中人的身份在阮大铖掌权后下狱,而恰是因为侯郎的奔走与下狱,香君三年后才再度遇到侯郎,这拉长了时间,更给足了人物表现上的空间,使文章波澜起伏。
虽然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的,如果时间是一条总的线索那么剧中人物的命运则围绕着这条线起落沉浮。
人物的安排,因果交代清楚。
人物描写有主有次,次要人物的命运往往联系着主要任务,更映衬了明末的风云变幻,也侧面烘托主人公的性格。
情感深沉大气而意味令人琢磨。
这部剧讲述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然而他们的爱情无疑是伟大的。
“(旦正色介)官人素以豪傑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
”侯方域走之前,香君的这句话是壮怀之语。
事实上,侯方域辞别香君后,尽力为国是奔走操劳,贡献自己的韬略,与后来伪帝弘光及马士英阮大铖的出逃截然不同。
李香君思念着侯郎,为他守节,忠贞不屈,而侯郎也赌扇思人,出狱后寻找着香君,二人的感情超越了风花雪月,小儿女的你侬我侬。
但是,这部剧的结局颇让人玩味。
大团圆,是中国传统悲剧意识中的最后升华,焦仲卿和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演的是生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悲剧是圆满,两对到最后终究化作孔雀,蝴蝶。
但《桃花扇》却让两人活着出家,北山之北,南山之南。
这是何故?添了一份凄凉,作为读者,我是着急的。
或许是经历了坎坷,看透了离合悲欢,男女主人公不再迫切的去留恋什么,豁达的分开?还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再也不会有美好的日子远去的三年更值得去过了,干脆分手?但是这部剧中心思想,我个人归纳为,大明王朝风雨中将倾一群乱成贼子在历史的墙上涂着祸国殃民的鸦,正人君子们肝胆相照,明辨是非,为一个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香君与侯郎上演一段烽火儿女情,坚守着品格与节操,期盼着团聚。
再插一句,有人评论《金陵十三钗》输在了用十三条贱命换十三条贵命的中国价值观上,有违人人平等的观念。
这句话让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倒退了?妓女命贱?或许吧。
但是孔尚任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的剧作家,在《桃花扇》里向我们展示的明白,香君命苦,但是很高贵,明媒正嫁,为夫守节,那些地主们狗仗人势再仗势欺人。
中国人的价值观层次不齐啊。
孔先生比我们更懂得平等的欣赏每个人。
乱世,他们写就一段江山风雨情。
桃花扇底,歌不尽忠肝义胆,侠骨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