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析人性都是复杂的,旷达、乐观、豪放的东坡居士,在为我们留下慷慨激昂的豪放词外,也创作了大量情意浓郁、醇香悠然的婉约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对亡妻痛彻心扉的怀想,《永遇乐•明月如霜》借古伤今,借景寄情抒怀,《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则言情却抑,抑情反纵,缠绵悱恻。

本文拟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走进苏轼的内心情怀,叩问他的心思,体验他的柔情。

一、动之精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上片描写了一幅杨花飞坠的画面:杨花飘落,随风轻舞,片片飞旋,轻轻的、柔柔的,在宁静的天地里,与自然相谐。

那是自然的灵性在张扬,在随风张扬,即使无人怜惜,又何妨!艳于枝头,是花的生命极至,飘舞虚空,更是动之精灵,短暂却生机焕发。

离开硬实的枝头,斜落路旁,亦然有情。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动写静,仿若娇眼,“欲开还闭”,好不让人怜。

但风过,杨花再次轻舞飞扬,如寻远去之郎,与轻捷的黄莺同伴。

上片,苏轼没有静止地写枝头之杨花,没的单一地称誉杨花,也没有细摹杨花之形、色、味。

苏轼仅写了风中杨花,飞舞之势之形,飘落之态,却画面素雅高洁,灵动飘逸,离情依依。

下片,苏轼的笔触伸得更远,先移景,从此地到西园,从杨花到落红,从景致到离愁,再纵情遐想,“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风过雨来,风飘零,雨零落,风雨之中,杨花漂泊流离,何处还可寻觅,“一池萍碎”而已,萍也碎,人亦心碎。

雨后之景,文人多用清新、淡雅,生机勃勃之词赞叹。

苏轼则不然,“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唯一可能承载杨花身影的是潺潺的流水,也只有这流动的春水,可以寄放诗人那寻觅的情怀,离别的惆怅。

偶有杨花细雨里飞坠,飘落,细品味,“点点是离人泪”。

上下两片,诗人借杨花的坠落寄情,着意摹写动景,辅静景衬之,多延展时空畅想,极尽杨花坠落之态,尽叙离人不舍之情。

二、词中的主人公形象词中有一个“寻郎去处”的人,一个哀怨的妇女形象。

在对杨花的柔情描叙里,我们仿佛眼见她的“娇眼”,“抛家傍路”“常思量”,“恨”离人,“望”流水,任由“离人泪”随流水而去。

风雨中的杨花如此,孤独寂寞的人也是如此。

苏轼是个男人,却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人生,叩问命运。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流离之人。

出蜀道,进中原,遭贬谪,离别了母亲,离别了王弗(前妻),离别了朝庭,离别了父兄,这就是苏轼的一生,离别伤痛了他,也成就了他。

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苏轼是铮铮男儿,也是有情有义的真汉子,如许感慨离别情绪,他才是一个丰韵的大文豪。

三、禅言慧语悟人生本词开篇就有三分禅意。

“似花还似非花”,是自然景观,又何尝不是眼中主观的自然景观。

见山不是山是一境界,见山无山,又是一境界,见山还是山,更是一境界。

于是,在苏轼眼里,杨花非花,也是花,无情有思,也“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不是不能彻悟到物我两忘,万物皆空,只是性情中人,哪能一时忘怀。

禅言慧根,让他自然清悟,也更关注苍生,更加伤神“离人泪”,这才是真正地慈悲。

有春色十分之说,苏轼却用“春色三分”,让人想起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事物见到三分,也是对人生的透彻体悟,可是,春色里,“二分尘土”,雨后的尘世多蒙垢啊!“一分流水”,是流淌而灵巧的生命亮色,却又是如此的稀疏。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作賞析】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

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

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

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句转入追忆。

“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

“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

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

“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

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蘋、云”中的一位。

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

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

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

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

“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

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

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

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作者简介】晏几道(1030-1106),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有《小山词》。

晏几道一生疏狂磊落,纵弛不羁,曾为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

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

以《鹧鸪天》词见称于神宗,词云:“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上转红阳。

昂平歌管随天仗,祥瑞封章满御林。

金掌露,玉炉香,岁华方黄圣恩长。

皇州又奏圜扉静,十样宫眉捧寿觞( 紫薇郎君按:《宋史仁宗本纪》并无记载狱空事,据《宋会要辑稿》实为神宗朝事,此年小山四十五岁)。

词虽是应命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作者的艺术才华于此可见。

小山身出高门,不慕势利,黄庭坚称他是“人杰”,也说他痴亦绝人:“仕官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于此,足见小山之为人。

小山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也不在眼下。

据《砚北杂志》云:“元佑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

’”(按:当时苏轼在京,正受帝、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

他好藏书,能诗,尤以词著称。

据《墨庄漫录》云“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惋。

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

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

阮杓非同调,颓瓢庶共操。

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

幸免播同乞,终甘泽畔逃。

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

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

绰然徙自许,噱尔未应饕。

世久称原宪,人方逐子敖。

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

’”此诗虽是戏作,而愤世疾俗之情,高洁固究之趣,斐然可见。

他存诗只数首,为“春风自是人间客,张主(亦作主张。

)此依《江西诗征》。

)繁华得几时?”(《与郑介夫》)“穷通不属儿曹意,自有真人爱子虚。

”(《题司马长卿画像》)都是寓意颇深之作。

他的词风农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白雨斋词话》)他的《小山词》存词二百多首,多为小令,其艺术造就也表现在这些小令方面。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

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

词风接近李煜。

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至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连认为“作文害道”的理学家程颐听了,都得笑着说: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邵氏闻见后录》)小山词从《珠玉》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异。

在描写上,比大晏深细,而无大晏的含蓄;在修辞上,有大晏的婉丽,而无大晏的清润;在感情上,比大晏浓挚;在思想上,则不及大晏的深广。

《清平乐》赏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

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

他的诗与苏轼的诗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

他与秦观,张耒[lěi]、晁补之又一同拜学在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