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与免责事由【内容提要】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中保障当事人利益的重要救济手段。
归责原则是违约责任的核心。
我国《合同法》所确立的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为辅的多元归责体系,从整体上严格了当事人(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但又在此基础上根据合同的不同情形,借之以风险之承担不同,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以平衡债权、债务人的利益。
免责也是违约方当事人成功抗辩的重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
本文重点从不可抗力对违约责任免责事由加以论述。
【关键词】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规则责任原则免责事由一、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1、违约责任和归责原则概念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时,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而归责原则是指责任判断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据。
但它并不回答如何判断某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履行合同义务有瑕疵的行为违约与否、是否承担违约责任,“责任是归责的结果,但归责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责任的产生。
责任的成立与否,取决于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责任的构成要件,而归责原则并不是责任的归属,只是为责任是否成立寻求根据,而并不以责任的成立为最终目的。
2、归责原则的作用作为责任判断过程中的最高标准,其作用表现在:一、归责原则决定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所认可的归责原则不同,相应的构成要件也不会相同。
如:根据结果责任原则,违约致损失唯一的责任要件;在过错责任原则下,过错是违约责任构成要件的核心。
二、归责原则决定着举证责任的内容。
归责原则不同,举证责任的分配也不同。
在过错责任原则下,非违约方负有证明违约方对违约行为的发生存在过错。
而违约方欲免责只有证明其无过错;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违约方欲免责必须证明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而守约方只需证明违约行为及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有学者认为归责原则决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可以根据当事人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分配赔偿份额;而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考虑双方过错的程度,赔偿范围的确定根据法官的自由裁量合理分配。
笔者认为,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与归责原则并没有很大的联系。
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是依一个相对稳定的原则所确定,即补偿性与惩罚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体现公平。
至于责任份额的分配,不论适用何种归责原则,都是一个以公平合理为标准的自由裁量的过程。
在过错责任原则下,以过错程度来裁判责任的多寡仅仅是公平原则的体现,因为在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时,过错是反映违约方行为不正当性、可归责性的唯一体现。
而在无过错责任下,虽然表面上已经撇开过错来确定违约责任,但实际上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是不考虑过错,而是将过错规定于免责事由中,即不可抗力来减免违约方的责任。
一旦合同出现了违反合同义务和履行合同义务有瑕疵的情形,同时被认定为违约,损害赔偿的划分的依据有:合同利益的大小确定损害赔偿的总额,分配上,法律也从违约方出发作了相关规定,如《合同法》第311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事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害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找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这是一条在货运合同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其免责事由的规定,文中可知损害赔偿的承担分配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也要考虑双方当事人以及第三方的过错。
总之,“归责原则不断的推动着合同法的进步与发展,使合同法能够及时的负担起债务人履行债务,填补受害人遭受的损失的重任。
”同时也担负着保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归责原则的分类在现行的各国的民法典和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通常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等三种。
4、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过错为核心确定和追究责任的依据。
其基本含义是过错为违约方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之所以规定由违约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是因为其主观上具有可以规则的事由,即过错的可归责性。
过错责任原则是起源于古罗马,由结果责任原则发展起来的,目的是减轻违约一方的责任,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原则于近代成为民法中归责原则的主流。
学者认为: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带有明显的过错责任原则色彩。
《德国民法典》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也采纳了过错责任原则。
该法典第280条规定:“因债务人的过失致使给付不能时,债务人应对债权人赔偿因不履行所生的损害。
”5、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指在发生了违约行为后,法律直接规定违约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过错,从而应承担违约责任。
其运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是法律推定违约方有过错,从而实现举证责任倒臵——由违约方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如果违约方不证明或者不能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则认为其有过错并结合其它构成要件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果违约方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不宜承担民事责任。
过错推定仍属过错责任,是过错责任原则使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其仍以违约方过错为责任的根据或标准。
不同之处在于:一、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中过错事由法律直接推定的,而过错责任原则则是需要守约方证明。
二、相应的过错推定责任重违约方承担了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过错推定原则的出现反映了归责原则立法的又一趋势,即由原来从结果责任原则到过错责任原则所体现的减轻违约人责任促进经济发展的趋势,到严格违约方违约责任、保障交易安全的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新趋势。
6、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起源于19世纪,并于19世纪中后期得以确立。
利于平衡先进物质文明在发展与其给人们带来侵害;平衡保护交易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结果。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考虑违约方有无过错,或者说违约方有无过错对民事责任的构成和承担不产生影响。
”即无论当事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违约方应当对其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而非违约方及时无过错也应承担民事责任。
可以看出无过错责任原则比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更为严苛,无过错责任原则宜适用于立法目的在于保护交易安全与效率的合同法中,以达到诚信交易发展经济的目的。
有学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是严格责任原则,只是严格责任原则为英美法系的称谓,依《牛津法律大词典》的解释,严格责任原则是侵权法中的一个术语,指一种比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而应负责的一般责任标准更加严格的一种责任标准。
“从比较法角度看,在英美法系中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大致等于大陆法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加上过错推定的适用范围。
”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并不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而是起源不同,逻辑范围不同的两个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
不能混用之。
7、小结违约责任属于合同法中合同救济的内容,占于重要的法律地位。
一则关系到守约方合同权利的保障,二则提高合同双方当事人履约的效率。
就同一行为而言,判定其是否违约、违约成都多寡,不同的归责原则下,也都会有所不同。
现今存在有三种归责原则,每种都有其各自特点,以及相应的对经济生活的调整方法。
就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制定的情况而言,无过错责任原则为立法之趋势。
有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立法这以对过错的关注的有无,来实现其立法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各国政府将大力鼓励经济发展,刺激交易增加转向保护交易安全和效率上来了。
二、我国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体系1、我国所实行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我国关于违约责任采何种归责原则一直都存在争论,通过1999年《合同法》的颁布施行,逐渐得到统一。
即认为我国《合同法》采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有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采多元归责原则。
另有学者认为宜将归责原则规定为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合同法》所采为多元归责原则。
2、判断我国实行此种归责原则的根据具体而言即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多元归责原则。
其中过错责任包括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其根据在于:一、《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继续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此条文中规定在违约方没有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有瑕疵,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没有考虑违约方是否存在过错。
此外,在《合同法》分则中,第302条和第311条所规定的都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302条规定为: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己将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第311条规定为: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很显然,可以得出《合同法》时采纳无过错责任原则对违约责任进行归责。
但也有学者不认为该条款是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而是对违约形态和承担违约责任的种类所进行的规定。
二、《合同法》总则里的规定可以在合同中普遍适用,但对于分则中另有规定的则应区别适用。
《合同法》关于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主要存在于《合同法》分则对具名合同的规定中。
具体而言,可以将这些条文作分类分析:一、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有:第303条、第320条、第394条、第222条和第265条规定的客运合同、多式联运合同、仓储合同、有偿保管合同、租赁合同和承揽合同。
其中只有第303条和第320条中有“过错”字样,如:《合同法》第303条规定为“在运输过程中旅客自带物品毁损、灭失,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当损害赔偿责任。
”其他虽然条文中没有出现“过错”,但其表述的内容也可以被认为是过错责任的体现。
如《合同法》第374条规定:“保管期间,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又如第265条规定:“承揽人应当妥善保管定作人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因保管不善造成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其中“保管不善”等诸多与不善事由即是过错的一种表述,在保管合同中保管不善就是对合同义务的违反,而且所违反的是主合同义务,对合同主义务的违反不论其主观是否为故意,都是存在过错,都是具有可归责性,除非有免责事由将其排除。
二、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有:第189条、第191条、第374条和第406条规定的赠与合同、无偿保管合同和无偿委托合同。
有学者认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相关条文只有无偿保管合同,第374条规定:“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在合同法中,赠与合同和无偿委托合同的相关条文规定,即使没有像《合同法》第374条对无偿保管合同关于过错推定原则如此典型的表述,也不妨碍我们对其字里行间真实含义的体会。
即第189、191、406条都是关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规定。
如:《合同法》第189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