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
不同的文化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中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挣脱原语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原语所传达的信息,所体现的风格一并能被读者完全体会。
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及视角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视角转换。
2.文献回顾在研究翻译的视角转换这个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涉及,研究成果也颇丰富。
如刘保华在“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中介绍了主要的视角转换法;邵卫平在他的“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也对如何进行视角转换进行了相关阐述;张小珊在“中英文翻译视角转换浅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在这暂不一一列举。
本文准备从英汉翻译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和视角转换的方法入手,就这个论题谈谈我的观点。
3.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英、汉语在产生的背景、经历的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文化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很大区别。
请看如下一例: 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在此例中原句用了hake(鳕鱼)和herring(鲱鱼)两种鱼来表示,因为历史上西方人以航海捕鱼闻名,各种鱼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但如果直译成“我们从鳕鱼中失去的将会从鲱鱼中得到”,中国读者就不明其意了。
如果换成中国人熟悉的“东隅”“桑榆”两个词,就能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中国读者便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
3.1翻译中视角转换的必要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将原语传递到译语中,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得最广泛的变通手段。
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是获得灵活对应的不可少的应变对策,而失去形式则常常是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
”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按照自身文化思维习惯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因而在翻译中因为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原语逐词翻译而无法找到合适的译文。
比如,许多人将英语习语“a heart as hard as flint”理解为“心如坚石”来表示意志坚定,而实际上此习语是“铁石心肠”的意思,形容冷酷无情,两者含义相差甚远。
有不少人会把“望子成龙”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凶残、暴力。
正确的译文是“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somebody”。
由上可见若囿于原语的视角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难以找到地道的表达方式。
相反,若将视角适当转换,问题便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3.2英汉翻译中视角转换的方法3.2.1词序的调整英语表达式中一些修饰成分和词语有其一定的顺序,且不同于汉语表达式中的顺序。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成分顺序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语序习惯。
如:(1).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2).Mary’s pretty new black leather bag (玛丽漂亮的黑色新皮包)英语习惯把越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靠近中心词。
汉语则相反,喜欢把表明事物本质的定语放在最前面,而把一些大小、新旧、颜色的形容词放在后面,最后是主观印象词。
3.2.2肯定与否定的对译由于民族观察和认知事物角度的差异,英语中有许多“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肯定句(含蓄否定句)。
如:(1).Men only weep when deeply hurt.(2).You may spare yourself the trouble.这类句子在译成汉语时,通常要根据其含义,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否定句。
上两句则分别译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和“你不必找这个麻烦”。
同样,英语中也存在“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的否定句(含蓄肯定句)。
如:(1).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to his motherland has never deserted him.(2).There is nothing that has not its opposite.在翻译此类句子时也要按照汉语习惯翻译成肯定句。
上两句则分别译为“归国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萦绕”和“凡是皆有其对立面”。
3.2.3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对译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法内容,在英语中频繁出现。
而汉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语法项目,只是用“被”“受”“遭”“挨”等词汇来表达被动的概念。
汉语的文化习惯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来完成的;事或物不可能完成人类的行为。
因此,在中国人表达意思时,常把施事者隐含起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事者及行为本身上,这样受事者便充当了主语,所以在汉语中有许多表示被动概念的说法并不用“被”“受”等这样的词汇,而是以主动形式出现,但这些句子在译成英语时则需译成被动语态。
如:(1).昨晚我盖了两床被子:I was covered with two quilts last night.(2).他分到了一套房子:He was allotted an apartment.反过来,英语中的一些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译成主动句,且无需“被”字。
如:(1).Mr.Black was given the first prize: 布莱克先生得了头奖。
(2).Most trees are denuded of leaves in winter: 许多树冬天落叶。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一对译是尤为重要的。
3.2.4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的对译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无灵主语)而汉语多用人称主语(有灵主语),这也是一种视角的变化。
因为汉语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以“人”为出发点来叙述客观事物,而且当人称主语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隐含或省略人称;而英语常用物称,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是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表达出来。
如:(1).1980 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factory:1980年时他在一家小厂工作。
(2).A ten minutes’ walk brought us to the restaurant: 我们步行十分钟就到了那家饭馆。
汉译英时,可以反过来将有灵主语译成无灵主语,以便更符合英语的习惯用法。
如:(1).收到一份紧急电报,我赶去了纽约:An urgent message sent me hurrying to New York.(2).我突然有了主意: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3.2.5动态与静态的对译英语倾向于静态描述,而汉语则倾向于动态描述。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英语多用名词、动名词或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同源副词以及介词、介词短语等;汉语表达则多用动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适当地对一些词的词类加以改变,比如将名词译成动词,形容词译成副词等。
如:(1).Arrogance and complacence turned out to be his ruin:骄傲自满最终毁了他。
(2).Britain has no such natural protection from a flood of Hollywood products:英国没有这种天然的保护来阻挡好莱坞影片长驱直入。
第一句中”ruin”是名词,有“废墟”的意思,在这里若将其译成动词“毁了”,则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转化。
第二句中将”flood”译为动词“长驱直入”,则变原句的静态为动态。
3.2.6抽象与具体的对译英语惯用抽象思维,善用抽象表达具体的事物。
而汉语喜欢用形象思维。
当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交混在一起时,汉语的视觉总是定位在具体事物上,因此许多从事英汉翻译的专家纷纷指出,汉译英时,化实为虚,即将具体化为抽象;英译汉时,化虚为实,即将抽象化为具体。
如:(1).All the wit and learning (全体学者) in this field are to be present at the symposium.(2).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第一句中将”all the wit and learning”译为“全体学者”比译为“全体才智和学识”更易读,更通顺。
第二句中将”wisdom”译为“聪明人”,将”folly”译成“愚蠢者”,把抽象转化成具体。
3.2.7从句的转换英语中的从句有很多种,大致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主语从句等。
这些从句在句子中起定状补语的作用,可以看出从句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繁程度及其重要性。
因此在翻译时懂得从句的转换是相当重要的。
请看以下两个例句。
(1).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 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孩子们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母语学好,恰恰是因为他们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中,而不单单是读几本教科书而已。
(2).You can mass-produce……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s. 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 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你可以大批制造……数量惊人的事实与数字,但不可能大批生产知识,因为知识是个人头脑用个人经验经过去伪存真后创造出来的。
第一例中原句的if条件状语在翻译时转换成了结果状语从句,不仅突出了原句的主从句内在因果关系,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
第二例中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解释说明了前面的主句,所以翻译时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
3.2.8揭示用语及谚语的翻译转换英语和汉语的揭示用语也常常从不同的视角表达。
如“禁止通行”是”No Thoroughfare(没有通路)”,“未经许可的车辆不得入内”是”Authorized Cars Only(只有获准许的车辆才可入内)”,“顾客止步”的英语是”Employe rs Only(只有雇员才可通行)”,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收款箱上“恕不找零”的英语为”Please Tender Exact Fare(请付确切的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