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 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 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 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 不清的。就是这种神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 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 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 式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 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 一个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二、 本文引用了中外古今一些哲人的观点,这 文章首先举出极端悲观的和绝对享乐主义的两种人生观, 些观点和作者本人的观点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主题: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接着作者 三、本文在阐述人生意义的时候,比较多地强 从三个方面反省生命的意义,从三个层面论证人生的意义。最 调了人的生命的特殊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后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妄生,而应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 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 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 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 社会出什么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 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 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为依归。所以,诸位毕业后会成为我校的代表。做 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 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罗家伦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作者简介 内容述评
艺术赏析 思考练习 资料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探
索人生的意义,树立正 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提 高对生命质量和价值的 鉴别分析能力。 建立生命质量观,努力 实现人生价值。
返回
教学重点
生命、生命的价值、人生的
意义。 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不 仅在于实现个人的幸福,还 包括对社会履行责任,为社 会做贡献。
返回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中国现 代著名学者、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19年在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与傅斯年等北大同学 创办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参与新文化运动,同年5 月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成为五四运动中引人注目的 学生领袖。1920年出国留学,辗转美国、欧洲。1926年归国 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 校长,在教育事业上颇有贡献。1950年到台湾后,任“考试 院”副院长、“中央”评议委员。主要著作有《科学与玄 学》、《新人生观》、《心影游踪集》、《蔡元培先生与北 京大学》等。全部著述汇集为《罗家伦先生文存》。
返回
内容述评
本文主要论述“人生的意义”。在作者看来,生而为人 却“对人生的意义不明了”,那就会行为、态度没有标准, “浑浑噩噩,糊涂一世”。 作者从三个方面反省生命的意义,得出这样的认识: “生命是无数的,生命是变动的,生命是容易过去的。”然 后,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层面论证人生的意义。第一,在宇 宙间无数量的生命之中,人类的生命之所以有特殊意义, “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人生的价值”,可以扩大经验范围, 超越一定的空间时间限制。第二,人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的 人格,并且是“向着完满的意境前进”的“好的人格”。第 三,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永不磨灭的事业”。在文 章结尾,作者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 妄生,而应“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
“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 相反相成,引出作者观点,使作者观点更具说服力。 个人生命的特殊性应与整个宇宙生命相协调。
返回
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于香港中文大学林荫大道第六十九届 大会(颁授学位典礼)
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 活。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 呢?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在过去的三至 五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 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学以 致用,前程锦绣。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 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 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 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 快乐。
人有三求:求善、求知、求生。求善求到自
觉不善,是为善。求知求到自觉无知,是为 知。求生求到自觉濒死,是为一生矣。
所以三求背后有三有:有罪、有限、有死。
这是每一个人的底线。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 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 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 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 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 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 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 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 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 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 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 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返回
主要作品
《新民族观》、《新人生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 《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 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等。
返回
扩展阅读
罗家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 智效民 中华读书网
返回
相关图片
返回
作者介绍
罗家伦1919年参加过“五四”运动,起草了《北京学 界全体宣言》,还被游行队伍推选为代表,前往各国使馆递 送说帖。他还最早提出“五四运动”一词。1920年赴美留学, 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又转往英国 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1925年回国, 任东南大学教授。翌年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 少将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当时蒋介石的不少大文章是 由罗家伦执笔写成的。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发生,蔡公 时等18位中国外交人员遭日军惨杀。罗家伦时任战地政务委 员会教育处长(蔡为外交处长),受命与日军的师团长进行严 正交涉,其胆识颇为人称道。三个月后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 学时,他被任命为首任校长,年仅31岁。
作者介绍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 伦出任首任校长。他上任就申明清华的宗旨是谋中华民族在 学术上之独立发展,及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此又提出: “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积极开展校外活动 以谋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 对原有教授去劣存菁全部重聘,提高待遇,罗致优师;将原 清华有名无实的系,如农学、体育、音乐等一律取消,成立 文、理、法三院,增设地理系和土木系;宣布停止过去那种 毕业生全部派往美国的做法,改为公开考试,选拔少数优生 赴美国深造;裁并冗员、精简机构,厉行节约;先后修筑了 生物馆和气象台、扩建了图书馆。 (《国立中央大学校 长》 )
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作者介绍
罗家伦在清华大学留下两个“第一”, 他是清华成为“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也 是第一个被学生赶出校园的校长。(张伟 《罗家伦:“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 罗家伦为人倔强,当时记者称他“讲话 常大言不惭”,处理问题从不愿妥协与让步。 时有党内要人向他推荐教授,他认为不合格 者,一概不收。 (张伟《罗家伦:“专制” 校长的民主姿态 》)
返回
艺术赏析
一、善于征引各种意见,斟酌比较,然 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文章首先举出极端悲观 的和绝对享乐主义的两种人生观,而作者显 然对这两种态度都不赞同,所以提出了本文 的主题: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 二、文章逻辑清晰,说理明快,广征博 引。信手拈来一些古今中外人物的事迹,以 证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 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 等等。我吁请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务必要 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侮弱势的人, 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 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 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有 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 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 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பைடு நூலகம்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 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 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