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胎儿利益保护

胎儿利益保护

胎儿利益保护之浅析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取得某项具体民事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其表明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胎儿作为特殊的人群,并未出生,但将来一定会出生,胎儿没有出生前,属于母体的一部分,不能取得权利能力,也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存在于母体中的时候如果其利益受到侵害,却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处理。

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一、胎儿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胎儿利益应该受到民法或者侵权法保护是无疑议的,关于保护胎儿利益的理论依据,在当今理论学术界有几种观点:(一)权利能力说,在理论界对胎儿的权利能力有两种说法:1、法定解除说认为在怀孕期间,胎儿有于人相同的法律地位,具有权利能力或者具有限制的权利能力,只有当胎儿出生时是死体,其权利能力才溯及的取消;2、法定停止条件说认为,在怀孕期间,胎儿不具有权利能力,在出生时是活体时,才追溯到遗产继承开始或者损害赔偿请求权形成之时取得权利能力。

i综合上述两种学术,可以看出,胎儿处于母体之中时,涉及到太儿利益时胎儿并没有权利能力,都是出生后并且出生时是活体才获得权利能力,(二)、生命权法益说,德国学者Planck认为,胎儿利益虽非权利,但属于生命法益,任何人均有权享有。

因为生命是先于法律而存在,是人性之表现与自然创造之一部,生命所表现者,是生物自体之本质,生物自体因此而获取其内容,任何人对生命法益均享有权利,自得主张不受任何妨害或阻碍、任何对人类自体之妨碍或剥夺,皆构成对生命法益之侵害,所以对胎儿的侵害,也是属于对生命发展过程之妨碍。

胎儿利益受到侵害应认为是其内部生命过程受到阻碍,法律在此方面应受自然现象之拘束,不容忽视。

因此,所谓健康受损害,不能纯依法律技术之逻辑概念而界定。

健康法益本身既是来自创造,为自然所赋予,当法律加以规律并赋予一定法律效果时,自应承认此种自然的效力。

生命法益说认为自然生命的起点即是胎儿,胎儿是具有生命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权是最为重要的个人法益。

人们认为胎儿生命是一种法益,便在刑法中规定了堕胎罪的内容。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如果从保护胎儿生命权法益来保护,那么胎儿有生命权与我国国家实行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政策相冲突,我的观点是胎儿虽然具有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形式,但是有出生时是死体的可能,当出生时是死体的情况出现,胎儿的遗产继承权利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将无法实现,认为胎儿有生命权并没有实际的保护胎儿利益的意义,所以胎儿毕竟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并不享有法律意义上的生命权。

(三)、人身权延伸保护说,杨立新教授提出了人身权延伸法律保护的理论主张。

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现代人权观念的指导下,以维护自然人统一、完整的人ii身利益为基本目的,追求创造、保护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

人身权延伸是指自然人的权利延伸到其出生前和死亡后,存在的与自然人人身权相关连的限期权益和延后权益,自然人人身权利、自然人先期权益、自然人延后权益三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自然人人身权利。

“人身权益延伸保护理论”是将胎儿利益视为一种先期的人身利益来寻求法律的保护,民法通则规定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法律要对胎儿进行保护的是利益,而不是保护其权利,所以“人身权延伸保护理论”既符合胎儿无民事权利能力的问题,又为更好更广泛的保护胎儿利益找到了理论依据。

人身权延伸基本要点是:第一,自然人在其诞生前和消灭后,存在着与人身权利相联系的先期人身法益和延续的人身法益。

法律规定,自然人之所以享有人身权利,是因为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在事实上,在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之前和终止之后,就已经或者继续存在某些人身利益,这些人身利益都与该主体在作为主体存在期间的人身利益相联系,这些人身法益虽然与自然人的人身权利有所不同,但是维护这些人身法益对于维护该主体的法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先期的人身法益和延续的人身法益与人身权利相互衔接,构成自然人完整的人身利益。

先期人身法益、人身权利与延续人身法益一起,前后相续,一脉相承,不可或缺,都应当进行法律保护。

在对人身权益进行保护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保护,就必然导致自然人人格利益保护的残缺,自然人的人格利益就无法得到全面的保护。

第三,自然人人身利益的完整性和先期的以及延续的人身法益与人身权利的系统性,决定了法律对自然人人身权利的保护必须以人身权利的法律保护为中心,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保护先期人身法益和延续人身法益。

没有对人身权利的保护,自然人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人格,丧失了人权;但是如果法律仅仅保护人身权利,而不保护自然人诞生前和消灭后人身法益,同样会使自然人丧失完整的法律人格,丧失基本的人权。

只有全面保护人身权利和人身法益,才能够维护自然人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建立社会统一的价值观,维护社会利益。

二、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我国立法现状根本不能充分保障其利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一下我国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对胎儿权益的保护给予应有的重视。

完善我国民法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漏洞,让法律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尽量克服因法律滞后性所产生的问题。

法律在保护胎儿的利益方面,理论上归纳胎儿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应主要包括生命权、身份权、健康权以及基于特定身份所产生的财产权利等。

主要有以下内容:(一)胎儿的生命权,从理论上说,虽然胎儿还不是独立的自然人,但是他是生命的起源,从这种意义上说,他属于生命的范畴,应该得到保护,因此胎儿享有生命权。

但如果我国现在对堕胎行为以刑事犯罪加以立法,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人口的剧增,并一旦承认胎儿的生命权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相冲突,因此,对于胎儿生命权保护问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不宜规定胎儿具有生命权。

(二)胎儿的身份权,这是确定胎儿的身份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及因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抚养关系,在胎儿未出生之前,这种关系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的,法律应该予以承认并给以特殊保护。

如《德国民法典》规定了侵权导致被害人死亡的,与被害人有抚养关系的第三人因被害人死亡而被剥夺受抚养权利的,其第三人可以向侵权人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这就是承认了胎儿与父母的身份关系,胎儿虽然尚未出生,但是对亲子关系和亲属关系中的扶养关系,也是确定了的,其一经出生,其父母就对其负有扶养的义务。

(三)胎儿健康权,指胎儿在母体中时,母亲受伤害,近而影响到胎儿,在胎儿出生后身体健康权受到侵害。

胎儿的健康权受侵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胎儿在受孕期间,母亲受到机械性损伤或重大精神创伤,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2、由于环境严重污染致父母的生殖遗传功能受损,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3、由于母亲接受错误的医疗诊断或者治疗,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4、由于母亲服用某种药品,导致婴儿出生后先天畸形或疾病。

iii健康权属于损害赔偿请求权。

胎儿的健康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胎儿的人身健康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其在母体中受到身体损害或健康损害,经鉴定确认,产生损害赔偿的请求权。

2.胎儿的这种损害赔偿请求权,在胎儿还没有出生之前,是一种潜在的权利,因为尚在母体中的胎儿还不具有民事权利主体的资格。

3.由于刚刚出生的婴儿只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并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因而在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候,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

4.如果胎儿出生为死体,无论是侵权行为还是其他原因所致,胎儿都不能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这一做法遵循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传统民法理念,这时,只有受害人即胎儿的母亲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承认胎儿出生后对其受孕时受到的损害享有赔偿请求权,符合社会公平理念的,但却民法中的权利能力问题有冲突之处,《民法通则》认为,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未出生的胎儿当然不享有权利能力,自然也不承认其出生后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对于胎儿健康权利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它是胎儿利益中的核心权利,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生命的基础,也是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的最好体现。

因此必须在现阶段充分完善对于胎儿健康权的保护和损害胎儿健康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最大程度上去弥补这一法律空白。

(四)胎儿的继承关系。

胎儿是否享有财产继承权,自罗马法以来,一直为法律所关注。

罗马法通过承认胎儿享有权利能力而赋予胎儿继承权。

有的国家则直接承认胎儿享有继承权,如《德国民法典》第条第款规定“在继承开始之前已经孕育,但尚未出生的胎儿,视为在继承开始前出生。

”《继承法》28条规定,在继承开始的时候,对胎儿要保留特留份,在胎儿活着出生之后,发生继承。

因此,承认胎儿享有继承权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胎儿的受遗赠权上,根据《继承法》第25条的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遗赠后两个月内必须明示接受遗赠,否则视为放弃。

但胎儿尚在母体里的时候是不能在两个月内做出明示的。

出生后也不可能两个作出明示接受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胎儿在我国没有受遗赠权。

实践中此类似情况发生后,胎儿本可享有的受遗赠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我认为在虽然胎儿不具有行为能力,但可以比照《继承法》第28条“胎儿特留份额”的规定做出立法,在胎儿活着出生之后,遗赠有效,而受遗赠人两个月明示的期限也应当从胎儿出生之日起计算,作出明示接受的意思可以比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遗赠权”的行为有效的通说,由其母亲代为行使,使得胎儿的既得利益得以实现。

(五)抚养请求权,胎儿的抚养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胎儿在出生前其抚养义务人被害,胎儿活着出生后,有权请求加害人支付抚养费的权利。

iv《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2项规定:“抚养义务人被杀时,其应收抚养第三人,虽于其时尚为胎儿,对于加害人也有赔偿请求权。

”我国民法对胎儿的抚养损害赔偿请求权并无明文规定,而事实上此类损害也有发生,由于法律无相关规定,出生婴儿的受偿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

我国民法通则应当将胎儿的抚养损害赔偿请求权明文规定,胎儿以活体出生后,母亲可以作为其代理人,行使抚养请求权,从而确保胎儿出生后得到应有的物质生活保障。

综上所述:胎儿利益的保护应当是全面的,不仅仅在于我国法律规定的遗产继承的保留份额,还应当保护胎儿健康成长权利,我希望通过对胎儿的健康权、继承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抚养请求权的立法确立,完善我国民法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让法律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尽量克服因法律滞后性所产生的问题。

三、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模式和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完善(一)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模式早在古罗马法时期,法学家保罗就指出:“当涉及胎儿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对待,尽管在他出生以前这对他毫无裨益”。

罗马法规定,“关于胎儿的利益,视为已经出生”。

v近代民法关于胎儿利益保护之立法模式选择主要有三种:1、总括的保护主义也称为概括主义。

即凡涉及胎儿利益之保护时,视为其已经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