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为早期发现高血压病人和高危人群,早期进行诊断、治疗和干预,有效降低和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和生活质量。

特制定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1、首诊负责制: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的35岁以上门诊首诊病人必须进行血压测量,并将血压检测结果记录于门诊日志上。

未测1人次血压扣当月绩效工资20元,绩效考核分数2分。

1月累计发现未测3人次及以上扣绩效工资100元,绩效考核分数10分。

2、各卫生室应在醒目位置设置“35岁以上首诊病人应测血压”的标志,以提醒就诊者配合。

3、接诊医生必须向就诊者说明血压状况,对高血压病人和血压偏高者应做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指导、及时转诊,确定治疗方案。

未履行告知义务的,1人次扣绩效工资10元
4、高血压病人再次就诊时应给予常规测量血压和规范治疗。

5、最后一周值班医生对当月门诊病人血压结果进行统计,并将高血压患者名单及统计数据于次月5日前上报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

未统计一次扣绩效工资50元,绩效考核分数5分。

6、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7、由夏大岭负责每月将高血压患者名单反馈到各村卫生室,由村卫生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慢性病管理。

8、高血压高危人群,首诊医生负责填写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本,未填写一人次扣绩效工资20元,绩效考核分数2分。

附:高血压定义及分类标准
高血压定义及标准
简明标准
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

其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压史,现使
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中国已将血压升高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统一。

详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
即3次检查核实后,按血压 值的高低分为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和诊断高血压。

(1)正常血压:收缩压在18.7kPa(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12.0kPa(90mmHg)或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应视为正常血压。

(2)临界高血压:收缩压 在18.8~21.2kPa(141~159mmHg)和舒张压在12.1~12.5kPa(91~95mmHg)之间者为是。

(3)确诊高血压:收缩压达到或超过21.3kPa(160mmHg)和舒张压达到或超过12.7kPa(95mmHg)者为是。

各国标准
中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参考了《1999WHO/ISH高血压指南》,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分类:
理想血压(<120/80mmHg),
正常血压 (<130/85mmHg),
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
1级高血压 (140—159/90—99mmHg),
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
3级高血压 (≥180/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舒张压<90mmHg),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最新的高血压标准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基本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诊断高血压的标准。

其中,将120~139/80~89mmHg列为正常高值是根据中国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结果。

血压处于此范围内者,应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以免发展为高血压。

(见下表)
表: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130<85
正常高值120~13980~89
高血压≥140≥90
Ⅰ级高血压(轻
140~15990~99
度)
160~179100~109
Ⅱ级高血压(中
度)
Ⅲ级高血压(重
≥180≥110
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
注: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