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货币需求
• 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交易量(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 • P×Y(总支出P×Y,经济体的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 •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周转率 • M代表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 费雪侧重货币的交易功能(交易方程式)
M *V P*Y
• 意义: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货币本身,而是 因为货币可以用来商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愿望, 即最终都将用于购买。
M (1/V )PY
• 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M就等于货币需求量Md • K——代表1/V(由于V是常量,所以1/V仍是常量)
M d k * PY
• 结论: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 需求无影响。
• 问题: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常数吗?(不是, 见图1))
图1:美国的货币增长(M2的年增长率)与 经济周期1950-2008
货币需求量减少;通货紧缩,货币需求量增加; • 3.利率与金融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 4.心理及习惯等因素:心理稳定状况影响消费、投资
偏好决策行为,从而影响手中持有货币的意愿和数量, 影响货币需求量波动。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古典货币数量论 • 费雪、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A.C.庇古
• 3.一般物价水平:P,正相关
• 4.分配结构
• 5.货币流通速度:V,负相关
• 6.信用发达程度:支付手段发达程度,负相关
• 7.其他因素
•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Md=PQ/V
• 从交易角度看,Md与商品及劳务总量PQ成正比
•
与流通速度V成反比。
(二)微观角度
• 1.收入水平:成正相关 • 收入增减;取得收入间隔时间 • 2.市场价格水平:负相关 • 预期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倾向于实物替代货币,
费雪公式(现金交易说) 与剑桥公式(现金余额说)的对比
•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 费雪——交易手段 剑桥——贮藏手段 • 2、对货币需求分析的角度不同 • 费雪——将货币需求与货币支出流量联系,重视货
(A.C.Pigou)
•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货币需求理论 • 凯恩斯
• 1956年《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 现代货币数量论 • 米尔顿·弗里德曼
一、古典货币数量论
(一)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 1、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 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提出货币流通速度公式
V (P*Y)/ M
•
• 结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总量与商 品、劳务的交易量的总值一定相等。
费雪的三个假定
• 1、假设正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 NhomakorabeaV)由于制度 性因素、交易习惯等在短期内相当稳定。
• 2、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Y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
• 3、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其他因素决 定,是一个因变量。由于V、Y是常数,而M是自变 量,P的值主要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货币数量论 )
二、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P223)
• (一)宏观角度 • 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外在环境以及制度安排等 • (二)微观角度 • 内在心理 • 外在条件 考察货币需求的意愿以及由这种意愿引起的需求行
为。
(一)宏观角度
• 1.全社会的商品与劳务总量:Q,正相关
• 2.商品的供求结构:失衡会影响货币需求
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衰退时期
(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需求方程式 • 剑桥的古典经济学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认为
影响人们希望持有货币额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个人的财富总额 •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等的预期。
• 虽然剑桥学派已经考虑了影响货币的多种因素, 但下结论时仍简单断定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 名义价值成比例,财富又同国民收入成比例,因 此货币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比例。
• 货币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比例,货币需求函数 (剑桥方程式)表示:
M d k * PY
• K——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收入(财富)的比 率,即财富持有习惯。
• P——一般价格水平
Y——名义收入水平
• 结论:k受其他资产的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影响, 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影响,但遗憾的是没有推导出 究竟如何影响。
第十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分析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 (Demand for Money)
一、含义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 货币需求的经济含义:货币需求是指对货币支付 能力的需求,是一种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体;
• 货币需求的政策含义:货币政策就以一定的资源 利用和经济增长为目标决定货币需求。
• 货币需求量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如某国、某年),社会各部门(企业、事业
• 单位、政府和个人)对货币需求持有量的总和。 一定时期内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二)货币需求的特点 • 存量概念 • 愿望与能力的统一 • 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 对执行多种货币职能的货币的需求
2、货币数量论 • 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故在短期内也可
以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Y相当稳定。 • 由于V和Y都是常量,短期内如果M翻番,P也必须翻
番。
• 结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因 此控制货币数量(MS=MD)就可以控制物价上涨。
P M *V / Y
3、货币需求数量论——把P视为给定价格水平时, 形成货币需求的函数
• (三)货币需求的类型
• 1、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 微观货币需求——指企业、家庭、个人等微观经 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 济条件下,把自己财富或收入中的多大比例以货 币形式拥有。(货币贮藏职能)
• 宏观货币需求——指一国经济合理协调运转或者 要达到当局制定的某些经济目标在总体上需要多 少货币供应量。(支付手段、流通)
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Nominal Demand for Money) Md • ——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实际存 在的货币数量(不考虑价格变动)。
• 实际货币需求(Real Demand for Money) • ——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
实际货币购买力。 • 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Md/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