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进展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因其操作简便、生物相容性好、内固定后不易滑脱、能有效地引流尿液、保持外阴干燥,而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欢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以其质地柔软、组织相容性好、刺激性小、清洁、适合长期留置以及方便护理等优点,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导尿管也由以往的单腔发展为双腔、三腔气囊管。
但留置双腔气囊导尿属于有创操作,如何减少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是护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故在临床使用中护理工作者对留置气囊导尿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如下。
1双腔气囊导尿管的临床用途双腔气囊导尿管能够解除病人尿潴留,有效保持尿失禁病人会阴部干燥,预防褥疮发生,故被广泛用于外科、妇产科等科窜的手术病人。
其对前列腺摘除术后的前列腺窝、膀胱或尿道内有压迫止血作用。
近年来经临床医护人员的实践还将其用于监测腹腔压力、胸腔引流、灌肠、胆管术中造影、输卵管造影、儿童肠套叠复位等。
2双腔气囊导尿管的应用技巧2.1导尿管插入时机的选择①麻醉前插管可减少尿管刺激所致的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刘玉芬观察发现,全身麻醉前插尿管对病人术后的尿道刺激小于全身麻醉后插尿管,分析可能与病人缺少反应刺激和心理适应或留置尿管的不规范操作有关。
②会阴部烧伤、损伤者主张早期插尿管,以免局部组织水肿而插管困难,增加病人痛苦。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着眼于减少尿道黏膜损伤,减轻病人痛苦。
2.2导尿管插入长度的确定传统置管长度是女4—6cm,男20—22cm,一般为导尿管插入尿道见尿液后再置入1~2cm。
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时应掌握男女患者的生理解剖特点。
尿道的长度还因个体差异、生理状态不同而不同,如妊娠晚期子宫增大,膀胱向腹腔方向推移,同时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使盆底组织疏松、水肿、充血,尿道相对延长,因此剖宫产术孕妇留置导尿管长度以8一10cm较为合适,其能使膀胱彻底排空,有利于手术和护理。
老年前列腺肥大病人尿道也相应延长,故亦应增加留置导尿管的长度。
因此,要明确插管有效长度,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尿管。
气囊导尿管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4—5cm,所以提倡见尿后再插入6—8cm或插至尿管分叉处,将气囊内注入水,然后再将尿管缓缓向外牵拉至遇到阻力,使球囊部分正好嵌在尿道门处为最佳长度。
该方法在膀胱不充盈的情况下也可引流出残余尿液,避免因未见尿液流出而无法断定导尿管是否在膀胱,从而盲目允盈气囊导致其压迫后引起尿道损伤。
2.3男性插管困难患者的插管技巧有人报道让插管患者取平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尿管全长及尿道外口,左手食指、中指、拇指提起阴茎并背伸,将尿管轻轻插入尿道至受阻部位(部分前列腺增生梗阻严重者,可使用带有金属内管的气囊导尿管),再用止血钳推压导尿管,等导尿管进入膀胱后将全长导尿管插入尿道,见尿后向气囊注入水,然后缓缓外拉尿管至有阻力为止;也可使用润滑剂加麻醉剂加压插管或尿道口滴润滑剂,边插边注润滑剂。
罗凤莲等认为在插管前向尿道注人润滑止痛胶,可减轻尿道狭窄程度、损伤和疼痛,提高插管成功率。
应霞艳等采取的方法为将阴茎提起并背伸,消除耻骨前弯,缓慢插入尿管,待导尿管全长插入后,用手指按压耻骨联合上方膀胱区,见尿后再向气囊注入生理盐水,然后将导尿管缓缓往外牵拉至遇有阻力为止。
采用该方法可使尿道出血、尿液引流不畅等情况明显减少,尤其对膀胱不充盈的病人效果更好。
2.4气囊充盈方法与注液量①气囊充盈方法的选择。
通过临床试验对比认为,气囊内注入空气较注人生理盐水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原因是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后。
由于重力作用,气囊压迫尿道内口及膀胱三角区,刺激膀胱三角使患者出现憋胀、尿意及膀胱刺激征,而注入空气后,由于其较盐水比重轻,气囊在膀胱内被尿液的浮力作用浮起,减少或不刺激膀胱三角区,从而减轻患者不适感。
而金菊芳¨刮等临床试验认为由于空气表面张力较低,容易通过气囊壁向周围弥散、外溢,时间较长后,气囊逐渐瘪小,导致内固定失效,导尿管容易脱出。
临床也有人认为,注入液最好为无菌注射用水或呋喃西林,因生理盐水为晶体溶液易形成结石。
故气囊充盈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留置导尿管的时间长短权衡利弊后决定。
短时间留置导尿管充气10—15mL较好,长时间则应选择液体充盈气囊。
②气囊注射液量的选择。
气囊导尿管进入膀胱后因注水量不同气囊形状有较大的差异。
在囊内注入液体量<10mL时,囊壁受力不均匀,球体偏向一侧,球囊与尿道内口贴合不紧密,易出现漏尿或引流不畅现象;注液量>20mL时,液体抽出后,囊壁回缩不良,拔管时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出现肉眼血尿。
来玉民等认为气囊注液量以15—20mL为最佳。
但对于孕妇,主张注液3~5mL。
因为膨大的子宫压迫盆底组织,如气囊注液量大于7mL,会造成膀胱及会阴组织循环不良;对于需要留置尿管牵拉压迫膀胱颈止血的患者注水量可达20~30mL。
然而需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插管前都必须对导尿管进行试验性充盈,以检查气囊质量,防止渗漏。
2.5气囊导尿管与尿袋的连接与更换使用改进的气囊导尿管与尿袋连接的方法,较以往标准连接方法抗拉效果明显提高,有效地防止了尿袋接头松脱与漏尿现象。
具体方法是先将气囊导尿管尾端向外翻折0.7~1.0cm,然后再进行连接,待翻折后的导尿管口边缘达接头基部时,将翻折部分推回原状套上接头基部止位环。
传统的尿袋更换时间为每日1次,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可每3天更换1次尿袋,无不良反应发生。
2.6膀胱功能锻炼与拔管时机的选择留置导尿管期间一般采用个性放尿法,即定时放尿或根据病人有无尿意及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
党华伸等¨副则认为,长期留置尿管不会引起膀胱挛缩,因为持续留置导尿管能维持膀胱低压状态,保护黏膜深层逼尿肌,避免其纤维化,故不会造成膀胱顺应性降低而致膀胱挛缩,因此,不必要定时放尿。
多数观点认同膀胱充盈时为最佳拔管时间。
也有报道¨引认为,对意识不清男性留置尿管者有尿溢出为最佳拔管时间。
此外拔管前注入开塞露可促使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预防尿潴留,但开塞露用量要在40mL以上。
3气囊导尿管使用时常见问题的处理3.1插管困难插管困难多见于泌尿外科手术、前列腺肥大及前列腺损伤、孕妇及会阴部受伤的病人。
对此插管前应认真评估病人情况,选择尖头、型号小的导尿管。
导尿时用润滑剂充分湿润,涂以表面麻醉剂或润滑止痛胶。
还应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对于因紧张而致尿道痉挛的病人,应做好心理护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女性可侧卧位导尿,掌握寻找尿道口的技巧;对意识不清插管困难的病人应由专科医生进行插管(尿道内注入麻醉剂或金属丝指引)。
3.2漏尿首先,是膀胱痉挛导致的漏尿,由于气囊导尿管的前端为一圆头,气囊与膀胱甓直接接触,嵌顿在膀胱颈部,刺激膀胱肌肉引起强烈收缩,使膀胱颈尿道移动度增加,尿道内括约肌功能不全,膀胱颈开放而引起漏尿,临床最多见。
提示使用气囊导尿管时,气囊内注入液体量应适当,避免过多。
另外,还有如尿管过细或气囊内所注液体过少,气囊漂浮于尿道内口之上与尿道内几贴合不严密,导尿管插入过深,尿道松弛以及导尿管堵塞等导致的漏尿,处理时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适当的办法,但关键是应提前认真评估病人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操作。
3.3拔管困难常因气囊内液体不能抽出,气囊回缩不良、体积增大,尿垢形成后附着在膀胱la致其痉挛所致,故导尿管插入后的护理很重要。
当拔管困难或尿管阻塞时,可采取以下方法:①轻拉导尿管尾部,将导尿管左右交替旋转,肛指压迫气囊排液;②将气囊导管尾部分岔处剪断,使气囊内液体自己流出或用注射器接一较粗的针头,从断端气囊通道将水抽出;③可用B超检查确定注水后气囊的位置,再在B超引导下穿刺,刺破气囊,将水抽出;④经注水管通道置入细探子,清除阻塞或刺破气囊将管拔除。
4气囊导尿管使用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4.1血尿多因置管操作不当或反复多次置管,致尿道黏膜机械性损伤,或气囊嵌顿在尿道内,压迫黏膜引起坏死,或拔管时,黏附于气囊壁的尿道黏膜随导尿管拔除引起出血。
伴有尿道梗阻、畸形、意识障碍等病人更易发生。
因此我们应重视制度管理,对护士加强培训,掌握插管及拔管技术,对留置尿管者加强观察,适当约束,连接管要够长,固定不影响翻身,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对损伤较轻,出血不多,无明显排尿困难的患者,应避免再次插管加重尿道损伤;对损伤较重、出血较多的患者,须再次插管,气囊体积较一般情况下大一些,将气囊向外牵引使其对膀胱颈及后尿道产生压迫。
牵引压迫于12~24小时内解除,同时气囊也应恢复正常大小。
对损伤严重的患者还需根据具体情况予止血。
4.2泌尿系感染多为细菌逆行感染,因留置导尿管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削弱了泌尿系统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留置尿管病人若活动多,会使导尿管反复触及尿道壁,导致尿道黏膜破溃,降低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抵抗作用。
另外,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如当引流管衔接处脱开时,未经消毒,擅自连接等行为也是诱发感染的主要因素。
为防止逆行感染,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反复插管,妥善固定尿管,嘱病人多饮水,气囊导尿管保留时间以5天为宜,超过3~4周者要更换导尿管,并采取如下抗感染措施:①每天用碘伏消毒尿道外口2次,定时改变尿管位置,防止尿盐包裹导尿管,气囊内生理盐水每6天更换1次;②除用呋喃西林冲洗膀胱外,还需定期用5%碳酸氢钠冲洗,每次保留30min;③长期留置尿管者要口服维生素C;④置管l周以内患者尿袋更换1次即可,置管1周以上患者每周应更换2次或3次尿袋。
综上所述,留置气囊导尿管是临床上一项常见的基础护理技术,虽然广大学者在如何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留置导尿管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做了大量研究与改进,但插管困难、拔管困难、逆行感染、尿道黏膜损伤等问题仍较突出,故在规范程序,加强气囊导尿管应用的技术及插管后护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