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结构的发展分析组员:金鹏剑 09120881张安琪 10120817刘江娜 10120791阮丹 10120774 指导教师:肖翔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投资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关系,它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而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我国投资结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利润率大幅度降低,外向型企业竞争力下降;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对各行各业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特别是对高消耗、高成本企业带来冲击最大;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全球金融市场秩序,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所有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二到三年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显著的影响。
面对这些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困难,也是好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专题通过对我国的产业投资结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实施并优化我国产业投资结构。
关键词:投资结构;优化;政策建议一、投资结构的概念和调控特点(一)投资结构的概念投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量中所含各类投资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实力、水平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结构,是使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投资结构包括投资的主体结构、投资的产业结构、投资地区结构、投资再生产结构、投资用途结构、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以及投资技术结构。
从宏观的角度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地区间的比例关系和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它是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定的经济结构是由一定的投资结构决定的,无论广义上的资本存量的产业结构还是狭义上的资本增量的产业结构都直接决定或影响总供给的结构状况,从而决定或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状况。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投资结构的调控特点投资结构调控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固定资本的特殊性,其存量调整只能是渐进性的,增量调整虽然可塑性较强,但由于受既定存量的制约,其变动的幅度也要受到限制,投资结构的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才能表现出来。
二是投资总量调控要按反周期方式操作,因而可能在较短期限内出现由周期性变化所决定的反方向调控,而投资结构调整的趋势一旦确定,往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与总量的周期运行态势没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多次投资膨胀,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总是表现为投资总量的过度扩张,是投资总规模膨胀,但从深层次的分析,我国的投资膨胀几乎都是由投资结构失衡引起的,实质上是投资结构失衡所引致的投资总量失衡。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投资宏观调控中,对投资结构的调控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国际投资结构变化二次大战中,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都受到较大创伤,国际投资出现萎缩状态,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50年代,美国的对外投资占据一统天下地位,尤其是美国跨国公司有了飞跃的发展,1956年在世界最大的2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有144家,占7O%以上,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对外投资向纵深发展。
进入70年代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不仅早巳恢复战前水平,而且还有了相当的发展。
70年代初,欧洲共同体的对外投资占国际投资的比重不足蚰,而到80年代初,这一比重就提高到50%以上。
日本的对外投资虽起步晚,但增长快,80年代中期,日本对外投资积累额已居世界第三位。
同时逐步形成几个大的地区性投资结构,比如北美投资区、欧共体投资区等。
近10年来国际投资领域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国外直接投资总额及其梳量的梅成都出现了向服务业的大量转移。
这一发展部分地是服务业日益跨国化的结果。
此外,跨国公司也积极向国外建立从事于服务行业的子公司。
广义的服务业包括金融、贸易、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业等许多部门。
国际投资已形成服务业浪潮。
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70年代初的世界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中,服务业约占25%。
到8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已上升到40%。
另据联合国1983年7月的报告,跨国公司近几年来在银行业、旅游业等方面的投资是很活跃的。
1987年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有40%左右是投入服务业的。
1980——1985年进入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流量达25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l975——1980年。
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外直接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服务业为对象的。
根据投资存量估计,1980--1987年间,服务业的投资额几乎与制造业持平。
现就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部门结构作一比较:80年代后期,意大利大金融部门的投资比重很高,约占其全部对外投资的44.6%,大大高于制造业部门的35.7%。
相反,德国则以工业投资为主,比重为60.9%,金融业只占全部对外投资的19.3%。
法国的制造业投资占48.1%,金融部门占27.5%。
美国与法国的投资部门结构相接近,即制造业占41.7%,金融业占26.9%。
英国对石油部门的投资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目前制造业与服务业几乎持平。
在服务业产业的国际投资中.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占有主导地位。
据联合国统计,从1953到1981年.西欧各国对美国服务业的投资增加了16倍,占整个投资额的41.5%。
6O年代后,日本为促进其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中,服务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原材料与能源采掘业.第三是制造业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80年代末,美国对发达国家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增长迅速。
战后初期的1950年,美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是:制造业占49.6%,矿业石油业占21.2%,其它占21.7%.服务业占7.5%,到1989年.这一比例依次为:45.3%、14.2%、3.8%和36.7%。
服务业已成为美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第二大部门。
引起国际投资学家关注的是即使国际投资部门结构变化很快,在战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发达国家对服务业的国际化,例如对银行业设施的国际化.是持审慎态度的,也是控制比较严格的。
80年代以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国际呼声日隆,发达国家已在逐步放宽和取消对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
三、我国投资结构现状研究投资结构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投资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关系。
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在这里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产业投资额。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呈现以下趋势(如表1所示):1990-2005年期间,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例逐年降低,2005以后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2%-4%之间,随着投资总量的扩张,2008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64.5亿元(当年价格),增长率约为48.8%;1990-2002年期间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57.37%降到2002年的26.16%,下降了约31.21%,2002年以后逐步回升,到2008年时达到44.53%;第三产业投资不仅所占比重高(1993年以后均在50%以上),2002年以前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之后又略有下降。
总体来看,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在1990-2008年间已经变成“三、二、一”,产业投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随着199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向第一、三产业倾斜,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上升的势头,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略微下降之后稍有升高。
与产业投资结构相比,尽管第一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增加,但其产出占GDP的比重却连年下降,这说明第一产业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的产出占GDP的比重没有随其投资比例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在于第三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信息化程度低、发展滞后,产业竞争力不足。
四、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一)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投资额占三次产业总投资的3.7%,以后各年份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到了2008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例只占到了总投资额的2.93%,使农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事实上,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即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问题是工业部门不现代,农业部门不发达,虽然农业大批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在农业不发达的前提下转移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虽然维持了工业部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限制了工业部门提升产品结构的积极性。
可以说发达的农业造就高素质的农民,高素质的农民推动工业的现代化。
所以我国产业投资结构虽然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是符合产业演变规律的。
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不利于有效纠正农业发展滞后的不良状况,也不利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第一产业绝对值的持续增长,其结果必将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阻碍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第二产业中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的投资结构失衡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这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提高本国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举措。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
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从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较快而基础部门投资增长相对落后。
在此可以用基础部门对加工工业投资增长弹性的变化来说明这一点。
基础部门对加工部门投资增长弹性是指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速度与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之比。
1979-1992年间基础部门对加工工业的平均投资增长弹性(0.8747),还低于改革前1953-1978年的(1.3787),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明显趋缓,而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则超过了对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速度。
虽然1992年以来,国有经济主体对基础部门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基础部门与加工工业的投资结构失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