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安徽卷第1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考查两点:一是把握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既包括字面意思,也包括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及言外之意;二是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释义 类别“重要句子”通常是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从作用上说,是指那些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从语句特点上说,是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即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从内容上说,是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从表达上说,是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从结构上说,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示例一:(2013年福建卷第11题)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
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二:(2013年安徽卷第1题)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3年湖北卷第6题)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这也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集中,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重新组合或总结概述。
释义 类别“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和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相关材料(特别是有关特点、原因、表现等的信息)。
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文章的标题和文后的注释等。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天津卷第7题)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广东卷第14题)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四)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指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是要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把其中某一部分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需要运用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的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做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述或概括。
类别 释义文章结构 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归纳内 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二是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三是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续表)类别 释义概括中 心意思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文章的中心;二是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示例一:(2013年安徽卷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福建卷第12题)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示例三:(2015年江苏卷第16题)请简要概述第1段的论述层次。
示例四:(2013年重庆卷第6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示例五:(2015年重庆卷第5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传统技艺传承价值的一项是( )。
(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本考点是2017年全国卷的新增考点。
本考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文章在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上的精妙之处。
释义 类别“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要求提纲挈领,把握全文,对文章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证过程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对文章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
对论据与论点(分论点)关系的分析是否恰当。
对论证过程的分析是否正确。
示例:(2017年全国Ⅱ卷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选项往往是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而考生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是否吻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释义 类别“分析”是指对具体的文字内容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概括”是指对有关内容加以分类、提炼,使之类别化、简约化的综合能力。
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
梳理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
分析比较引用的他人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间的异同。
示例一:(2013年安徽卷第3题)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江西卷第9题)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广东卷第15题)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二 论述类文本常见的八大设题陷阱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陷阱。
陷阱一: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来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使得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内容(2017年山东卷)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信息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设题陷阱 偷换概念判断依据 原文是说令人(审美主体)感到愉快、获得审美享受的是“自我的情感”。
而选项说成了“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陷阱二: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把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选项内容(2016年全国Ⅰ卷)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原文信息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设题陷阱 张冠李戴判断依据 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所以证明的是“《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基本可靠,但这并不代表《史记·殷本纪》其他内容也是真实的。
陷阱三: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
选项内容(2017年全国Ⅱ卷)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信息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设题陷阱无中生有判断依据从原文看,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后,海外时尚与本土时尚“融为一体”,选项中的“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是无中生有。
陷阱四:答非所问答非所问是指选项内容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所答非所问。
题干信息(2014年重庆卷)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内容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原文信息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